首页散文散文随笔
文章内容页

正经的随笔:大国崛起与小民尊严

  • 作者: Admin
  • 来源: 励志故事
  • 发表于2017-12-05 00:00:00
  • 被阅读
  • 许知远的《十三邀》系列,有一期是与马东对谈。这期谈话中,两个人的交锋引发了很多讨论,有人说许知远代表精英思想,马东代表民主思想,面对这两个人,可以有三种看法:更赞同许知远、更赞同马东、认为两者都很好,但“认为两者都很好”的本质,其实也是一种民主的、辩证的思维方式,因此,这样的想法,和“更赞同马东”,实质上是一样的。

    思想上的民主,和行为上的民主,都是民主。民主本身就意味着理性和包容,意味着别人有权利与自己不一样。

    讲这个故事,是因为想起之前龙应台在港大演讲被群嘲的事情。听众说自己的启蒙歌曲是《我的祖国》,还引起了全场大合唱,很多人拿这点来讥讽龙应台“不爱国”“被打脸”。可是我觉得,这表明了这是个可以被称为民主自由的场合。在这里,观念不同的人一样可以来演讲,演讲者可以不代表听众观点,听众可以发表与演讲者不同的言论,

    说回龙应台。关于龙应台爱不爱国这个问题,很多人引用她那句很有名的话“我不在乎大国崛起,只在乎小民尊严”,基于此认为她不爱国只爱个体,说她对立了“大国崛起”和“小民尊严”,其实没有。她没说两者不能共存,她只是说自己的“在乎”。而且,个人主义的知识分子,天然就是与所谓“国家”“政府”“党派”这样的概念割裂的。他们承认民族归属与血脉相承,承认山川河流之美,但与代表权力的机构唱反调。换句话说,她的“爱国”,和我们的“爱国”,很可能讲的不是一个事情。

    “爱国”这个概念,因为定义不太相同,所以使用起来还是有些双标的。外国人来中国,说“我爱中国”,一点问题没有,媒体会自豪地宣扬,而中国人如果说“我爱美国”“我爱日本”,即使不扣“美分”“精日”的帽子,听起来也怪怪的。原因大概是,我们默认,外国人爱中国,爱的是生活便利、文化历史、自然风光这样“中华民族”属性的东西,而我们如果“爱美国”或者“爱日本”,不管爱的是什么,背叛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属性的身份。这样的区分对于中国人来说也是一样的。“爱国”二字,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可以等同于“爱党”“爱中华人民共和国”,是褒扬,是荣誉,是被国家和集体所接纳和认同的自豪感,但是对于少部分人来说,他们并不看重被政治接纳、被主流权力所接纳,他们讲的“爱国”,更多的是爱土地,爱自然,爱同根同源的人。

    然而这样讲是要有底气的,讲这些话的人,不仅要有心理建设,还要有足够的物质生活和地位的保障,他们的接纳感和认同感来源于自己的专业素养、知识和能力,而不是来源于某个国民身份带来的认可。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因为个人背景或其他原因,独立获得“小民尊严”太难了。就像《战狼2》,是“大国崛起”很好的范例了,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但退回到普通人的生活中,面对强拆,仍然没有办法,或者说没有制度和法治的办法。但是我们又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呢?所以只能认定,是因为我们还不够崛起,崛起的程度足够高,才能改变现状。

    仓廪足而知礼仪,作为对物质生活还不满意的大多数人,所谓的“生活质量”,还是寄希望于“大国崛起”容易一些。

    (文章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