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亲情文章
文章内容页

我和二十四孝

  • 作者: 蒲
  • 来源: 网络来源
  • 发表于2016-06-08 21:16:00
  • 被阅读
  • 此生中,不知道该如何记述我的父母,或许他们平淡、普通的人生中所有的波澜都是生命中细小的浪花,在拍打着时间浅浅的海岸之后,迅速散去。或许这是完整的生命历程,每个生命都有太多的坎坷,每个人都经历过悲欢离合。而对于我而言,决心写《二十四孝》的时候,是在写《蒲诗境》和《蒲词话》的时候,为了思想和心灵。而《二十四孝》一个目的就是将它献给给予我生命的父母。如果这个世界上的爱真的有无私的话,那就是父母的爱,如果这个世界上真有对爱的回报的话,那就是子女的孝。

    无数次我会扪心自问,也会忏悔自责,或许是因为父母的命运与我紧紧联系在一起,而我总在人生和自我的世界中迷失。或许我总自认为在努力地生活和生存着,并为我的家庭奉献着生命,但是我能够给予父母的却总是有限或者少得可怜,或许我已经尽力而为,但知道这远远不够,基于此,基于对世界至孝和至仁的崇敬,于是策划并著作了《二十四孝》。

    《二十四孝》每个故事的背景、人物、事件各不相同,但都蕴含了一个“孝”的实质。为此我查阅了许多资料,不断揣测人物在故事中的心灵和思想,为此苦恼过,困顿过,也素手无策过。后来想想为什么“不得法”,原因或许就是我还不是“至孝”的人,所以惶恐不已。开始担心自己如果写不好会玷污了这些故事。

    其实,在写作之初,我的心是忐忑的,担心自己的认知和学识以及思想无法能够将它书写的更加正确,词句表达的更加准确,并且注入真情实感,注入我的思想以及我的生命。我用它来表达对父母的爱,以及抒发心中对他们的孝。同时用它来表达对世界至孝的尊重之情。我相信一个有孝心的世界是美好的世界,当我用心感受它美好的时候,我想此刻我的心与世界是想通的。

    不知何时,再一次与父母的对话,似乎少了许多亲切多了许多隔膜,我不知道造成这些的原因。或许仅仅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世界认知的改变,眼中的父母仍旧没有太多的变化,仅仅是更加垂老,他们的思维已经与自己没有太多的交集。包括他们的谈话内容,包括他们涉及的人名以及围绕着这些人发生的故事。

    当我意识到这些隔膜的时候,会感到某种悲哀,这是最亲近的父母,竟然有这样的隔膜,似乎存在与两个不同的世界,人物事件没有太多的交集。这或许是父母为之骄傲和欣慰的吧,他们终于使自己的后代脱离了自己生活的世界,那是一个苦和贫穷的生活状态。当我从他们的世界走出的时候,竟然发现再也走不回去。显然我即使没有被完全的忘记,但也已经不再属于那种生活。

    这时候,我的心忽然空了许多,因为这些年父母付出已经太多,如果目的仅仅是这些隔膜的话未免太令人心寒。当然这些年父母一直在我的身边,陪同我度过了人生的低谷,就像我当年陪同他们走过生命的苦难一样。我想在某些问题上是可以相互理解的。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我的生活或许就是他们的一种反复,这是他们不愿意看到的,但是必须经历的一种过程。

    当在谈论《二十四孝》的时候,我的心是惶恐的,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故事本身的结构已经不再重要,它的真正神髓是在精神上,而这些却又是难以把控的。当我决心要写的时候,并没有将他们的故事和命运写进去,甚至也不愿掺杂太多的个人情感在其中。而是想将它层层剖析出来,其中的甘苦与隐喻的内涵则自然显现出来。

    在讨论《二十四孝》的时候,他们不认为这是写给他们的,或许他们本身对这件事有着更加透彻的感悟。当然这不是让整个故事更加跌宕起伏或者更加富有哲理和内涵,而是将它彻底奉献给那些富有孝心的儿孙和富有仁爱的父母。因为家庭就是这样的一种组合,只有家庭的完整与和睦,才是《二十四孝》的真谛所在。

    人们常说:百善孝为先。“孝”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极力推崇的思想,尤其是在中国。中国的孝文化是千百年不断传承的,从《二十四孝》的故事年代就可以看出来。孝让我们学会尊重父母长辈,尊重这个世界。如果人的爱在孩子出生的那一刻突然涌动的话,人的孝则是看到父母忽然苍老的时候由衷的、莫名的、复杂的情感。是的,他们的苍老在一个瞬间,当我们感觉到的时候,会有种黯然神伤。“羔羊跪乳”、“乌鸦反哺”这些都是对“孝”真实的写照,而在人间,能够做到的有多少?

    当然,我也曾自私地想将它完全奉献给父母,因为自出生的那一刻,时至今日我没有为他们奉献过什么,而他们则为了这个家庭奉献过太多,包括汗水和眼泪,甚至心血,甚至生命。所以我常常陷入这样的恐慌之中,因为我知道能够得来今天的一切,哪怕只是一家人聚在一起清苦地活着,已经是莫大的恩赐,已经是难能可贵。而使我恐慌的原因则是,我没有为他们奉献过什么。

    在我的记忆中,我的家庭是贫穷的,因为贫穷让我懂得饥饿的含义,也知道真正的饥饿是什么,这也是为什么在《百里负米》中会有这样的对白。当一个家庭被烙上饥饿烙印的时候,作为这个家庭的父母会有多少叹息面对呱呱坠地的婴孩。生活就是这样,也只有最真实的生活让人懂得感知人生,也懂得感恩。

    我知道的,那时的夜空里还是繁星点点。当我在墙上画上星星的时候,从来没想过星星与我的距离到底多远,那时如果知道星星距离我足够遥远,我将为我的一双眼感到骄傲。或许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它要我看清这些星星。

    童年的记忆里最深刻的就是母亲的眼睛,那时候母亲的眼睛是患病的,而且是持续的许多年。据后来讲可能是因为过于贫穷体内缺少营养,而且劳动十分繁重造成的。眼睛患病之后也没有太好的医疗条件,最重要的是没什么钱治病,于是眼病就一直拖着。(这也是我看到二十四孝中关于瞽叟和郯子鹿乳奉亲的故事后,决心已定要将二十四孝写出来的原因之一)

    我的父亲听力不好(后来体检检测出鼓膜穿孔,就是传统意义上说的耳聋,只不过还有听力,这需要讲话的人要大声说才能听清),由于耳聋许多职业父亲是不能做的,当然那时候农村没有职业这么一说,大家都是靠4亩地活着。但是这终究会影响生活和劳动的,所以父亲也没有太多的朋友,贫穷也是一个主要原因。因为家里面穷没有人愿意给我们交往,另一方面我们也没有钱拉扯一些社会关系。当然乡里人情礼节上面父亲从来没有拉下过。

    那时的农村,贫穷而且患有眼疾的人和家庭是悲哀的。特别是得不到及时治疗,滋味更加难受。生活或许就是这样,在时间的顺延中让人懂得许多,也要付出许多。在童年的记忆中在家中经常见到的就是红霉素眼药水和氯霉素眼药膏,还有更多其他的药物。当然这些都是廉价的,效果也甚微(后来想想这些药是不是根本就不对症)。

    每当农忙的时候,母亲都要带上眼镜,有时候还要带上护眼的绷带,这些或都成为别人嘲笑的方式。那时候我知道当你真正“快要爬不起来的时候”,没有谁会同情你,更多的是看着你如何倒下,以及如何迅速死去并腐烂。那时的感觉我后来也有同感,只不过心中已经释然了。

    为此母亲常常流泪,但是眼睛的疾病又不能流泪,只能伤心了。听母亲讲那时候家里有时候一个月没有一滴油,那双眼睛都是“”坏了,而且情况越来越严重。但是没有钱治病,也没有钱买一些营养品,甚至没有水果,有时候就这样耗着。(我好像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还不知道香蕉是什么)

    父亲由于听力不是很好被人笑称“聋子”,村里有句俗话“是聋三分傻”,由于辈分比较高,在明面上没有谁这么叫。而且父亲身体条件也决定了不能做重体力的劳动,在凭劳力吃饭的农村,父亲是很被动的。家中几亩地,家中五口人,一个女人患眼疾,一个男人耳聋,三个孩子。每每想起总感觉一种心酸,但这就是生活,无论如何也逃不掉的生活,而生活的人们需要面对,用生命面对。

    有时候我在想,这样的家庭在那种艰难中是怎么挺过来的?由于缺乏营养,我一直很瘦弱,而且童年时候经常肚子疼。我的记忆中家中经常喝的是一种“咸米”(类似于稀饭加上盐)然后就馒头吃,当然少不了的一年四季自己腌制的苤蓝疙瘩、臭豆子、辣菜(雪里红)。那时候几乎家家都腌制这些东西,用大缸腌制,而且里面会长白色的毛(或许是一种菌),有时候也会生蛆。

    或许今天再吃这些的时候感觉味道还挺好,但是因为里面加了油盐酱醋和其他调料。如果从缸里捞出来一个苤蓝疙瘩,切上一块,用馒头一夹就是一顿饭。而且一日三餐都是如此,积年累月,那感觉如何?那感觉如何?长久的,这就是我们家庭的真实写照,长久的,当我们看到别人的嘲笑的时候,不是麻木,而是淡然。

    在记忆中如果说一生中留下的最深刻的滋味那就是苤蓝疙瘩的味道,在一口大缸里搅动着酱油水挑出里面的蛆,洗去上面的白毛,用刀削上一块,味道就一个字“咸”,当时农村有一个词形容“咸”。(这样说有些恶心了,其实那时候是很平常的,几乎每家缸里的咸菜都生蛆长白毛)

    那时候的生活是重复的,饭菜也是重复的,母亲的眼病也是反复发作。母亲说怀我的时候想吃烧鸡、想吃猪头肉,直到生下我也没有吃到。那时候晚上“馋”的睡不着觉,或许那时候每个女人都是这样吧,听说隔壁邻居怀孕的时候馋的到厨房里喝了一口醋。

    我诉说这些的时候,不是讲述那时候的贫困如何,而是想说母亲们的伟大,生活或许给予她们的是家徒四壁,或许是疾病,贫困,甚至是无奈和绝望。但是她们没有放弃生活的希望,没有放弃孕育的生命,也没有人放弃属于她们的家庭。今天,我们在讲述“孝”的时候,或许感觉很苍白和浅薄,那是因为我们没有深刻感受到爱的伟大,也没有真正懂得“孝”的内涵。“孝”不是回报。

    母亲的眼疾向挥之不去的咒语,它或将伴随她的一生,而仅仅是因为生活的贫穷所致。或许那时候几滴油、几两肉、几块钱就可以使她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可惜没有。或许这样我才能感受到生活的真实,因为这种真实,当我写《二十四孝》的时候会感到有故事可写,而不是为了写故事而编故事。

    生活教会了更多的人勇敢面对,并且活的坚强。保尔柯察金有句话“人应该赶快生活”,或许真正认知生活本意的人会看懂这句话。但是即使“一个患眼疾的女人和一个耳聋的男人”组成的家庭也一样有爱,而且这分爱从来没有缺失过,也是因为这种爱,让我们懂得去尊重父母,尊重生活,尊重生命。因为我深深的知道,这一切都来之不易。

    只是生活仍旧继续,无论带给我们的是什么,但是当我们面对父母的时候,如果忽然发现白发已经遮住了双鬓,皱纹已经爬上了额头,请真情实意地表达出对他们的“孝”,这是对他们的尊重,以及对自己的尊重。

    现实无法涂抹,人生也不会改写,只是时间继续,无论你要面对的是什么。当我读小学之后,母亲的眼睛仍旧需要治疗,或许是从没有放弃过治疗。村里人不知道什么是执着,但是知道这种病是不能拖的,如果真是眼睛彻底坏了的话,以后的生活将不堪设想。这也是担心不堪重负所以要把眼睛治好的原因。

    我在一首诗歌里写道“不要苦苦寻找,最好的医药,把我的双眼彻底医好。时间还早,而你已衰老,还怎么承受你的怀抱。我学会了在迷茫中行走沿着一条坎坷的道,狂热奔跑,狂热奔跑,直到跌倒才停脚,我想总会有这样的时候,有美的鲜花和草,蝴蝶轻盈地舞蹈,再也没有烦恼。”

    小学二年级的时候,父母带我去看望母亲在治疗眼睛时候认的“干妈和干爸”。我记得那时候正好是雨季,他们骑着自行车(有一辆是卖的二手的,有一辆是借的。那辆二手的自行车至今还在。)驮了一袋米。雨后许多小路被水淹没了,包括一些村子里的路也被淹没了(骑自行车要穿过许多村庄),所以有时候需要牵着自行车从积水里过去,然后用隔壁人家的引水机洗脚穿鞋,继续赶路。

    这条路母亲为了治疗眼睛走了不知道多少遍,真的不知道。这条路骑自行车需要1个小时左右,如果是走路的话时间更久,有时候母亲需要走路过去。而且还会推着平板车驮一袋米一袋面之类的送给“干妈和干爸”。那条路却成为了我们家的希望之路,虽然用土和煤矸石铺成的,崎岖坎坷。

    希望,是的。这个家庭看到了希望。不仅仅是眼疾治疗的希望,更重要的是有了一个了解外面世界的通路。村庄是闭塞的,即使父母从来没有限制过我们的活动自由,我们也很少出去。外面的世界,那时我们还没有电视机,能去一次集市足够可以炫耀一番。“干妈和干爸”(也就是我的外婆和外公)没有因为我们的贫穷而看不起我们,这是我第一次感觉到人的善良。

    “善良”是弥足珍贵的,特别是在你绝望的时候,会让你的心中重新燃起对世界的希望和对生活的企望。所以时至今日,我依然珍惜自己生命中每一位帮助我的人,他们是一种财富,可以炫耀的,向整个世界。他们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的,我一直这样认为。

    他们是有文化的,有见地的,在我当时看来,他们是让人羡慕的。于是与他们在一起,也让我们变得让别人羡慕。别人不会知道,我们这个家庭承受的苦痛,因为这无需向别人苦诉,一是没用,而是反而会让“无恶意的人做饭后的谈资,让有恶意的人做流言的种子”。所以今天我讲述出来,也绝不是苦诉,而是这些记忆会让我在写《二十四孝》的时候,更加融入到每个故事中去,或许生活的苦痛会让人更加敏感于故事,也更加敏感于追思。

    这条路年复一年,以至于隔壁邻居家的孩子与我父母见面问候都是“眼睛好了吗”?但至少有了希望,真的。他们会给母亲讲述很多事情,有些是母亲无法理解的,但至少母亲真诚而善良。即使认了“干妈干爸”以后也没有向他们“苦诉”,贫穷本不是一件丢人的事情,只是母亲不愿。偶尔,他们不期来到我们家,那时候我们的生活应该有了一些改善,至少不再是一个月没有一滴油的日子,不过长期的营养不良使我们很容易“上火”,嘴上起“泡”,而且下不去。

    到家之后,看到五口人挤在一张床上,以及其他很多。看到似乎与想象当中差别很大,就询问母亲,父母都是老实人,沉默中或许在回味这么多年的艰辛。父母都不太善于表达,不会讲述“一个患眼疾的女人和一个耳聋的男人的故事”。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得到他们的帮助下,竭尽崩溃的内心重拾了信念。或许生活并没有那么遭,时间,还有一些时间,让人去度过这些艰难的处境。至于艰难是短暂的还是永恒的都不重要。

    原来人是可以这么活的。我至今记着干外公的一句话,每个人都有一只碗,关键是碗里面吃什么。这让我决心从农村走出去,去看外面的世界。虽然我始终认为农村挺不错,但是我知道,我已经被那里淘汰掉了,也回不去了。或许是我借助他们的眼睛看到的外面的世界,我不愿意自己的碗里将来也是“苤蓝疙瘩、臭豆子和辣菜”,当然更不愿意父母的碗里还是这些,我知道这么多年他们早就吃够了,只不过生活让他们不得不咽下这口菜。

    常常想母亲在怀我的时候想吃烧鸡和猪头肉,自己该如何满足她的要求。或许这么多年这两种食物已经成为记忆的符号,太代表着当时追求的一种状态,只是那时是多么的遥不可及。或许自始至终,母亲都没有吃上一口,因为这样的家庭条件,她已经不再奢望。其实接受贫穷是需要勇气的,她接受了就意味着长久的挣扎和辛劳,意味着付出更多几倍的汗水和泪水。即使这样,你依然无法摆脱,即使这样,你依然执着。

    如果烧鸡和猪头肉在她的生命里是“奢侈品”的话,那么生活究竟是什么?生活真的无从考证,但是时间在延续着生命历程,我们的脚步每迈出一步都是特定的符号,在生命的轨迹中打上深深的烙印。今天我在写《二十四孝》的时候,又一次将这些记忆的疮疤揭开,窥视时间试图掩盖的故事。我知道,时间是无意掩盖这些的。

    或许人可以选择遗忘,这是人生最好的借口,却也是给予自己一个解释自我的理由。当我终于知道所有的人生都是基于对自己的恐惧,却没有战胜这种恐惧的方式的时候,这种恐惧一直存在着。它就像一个鬼魂浮游在你的身边,可以感知它的存在,却无法将它赶走。而贫穷未尝不是这样,或许我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围绕这个家庭的一个魔咒就是欠债和还钱。

    为了盖房子借了许多钱(之前的房子我没有太多记忆了,只知道堂屋翻盖的时候是在一年冬天,很冷。因为冷,我记住了那个日子,而且那一年我掉进了冰窟窿里)然后全家挤在厨房里住,厨房里有一只被烟熏的漆黑的灯泡,每晚我都会看着这只灯泡,幻想着能喝到红糖稀饭。

    为了兄妹三人的上学更是忧愁,那时候一年的学费可能也就几百块钱,但是一家人一年却也赚不到这几百块钱。上学,而且学习也不好,但我没有办法,因为营养不良导致的眼球发育不良,我的眼睛开始近视,而且必须佩带几百度的眼镜。或许我是当初那所初中里最早戴眼镜的学生,所以很多人像看怪物似得看着我,于是嘲笑及各种恶作剧随之而来,那时候每当上课时我要带上眼镜,心里是很难受的。

    母亲更是起早贪黑,只是即使起早贪黑也挣不到钱。我上学骑得是那辆二手自行车,而且经常漏气,需要借别人家的打气筒。有时候干脆走着去学校,那需要提前一些时间。母亲每天早上都会做好饭,那时候外公住在我们家(外婆得病去世了),第一波做早饭是我们兄妹上学的饭,然后在做第二波早饭是父母的饭,然后是外公的饭。为什么不一起做了?因为吃的不一样。

    冬天格外寒冷,村里几乎每个人都冻脸冻手,我的脚趾就是那时候冻坏的。母亲每天晚上都要“打草帘子”,一块钱一米,一缕缕的稻草用经线编起来。一打就是半夜,每当外面下起雪,在昏黄的灯光下,母亲“打草帘子”的身影就会烙在我的心上。父亲也是会忙到深夜,他做裁缝,做了几十年,都是纯手工制作,那时候做一条裤子只有一块八毛钱。

    在我的记忆中,冬天的冷只有用冷来形容。因为我从没有在冬天感受到温暖,我的心也是冷的。许多年后我也写过诗歌,记述了满脸冻疮的小孩,其实这是真的。在《二十四孝》里关于闵子骞的故事,我不愿过多提及冷,因为冷无法用语言形容。那时候父亲的做法就是用一个破盆子里面放上稻草生上烟(是的烟),让整个屋子里都是烟,或许这样就不冷了,不过挺呛人,我们都蜷缩在被子里(那时候干外公外婆送给我们几张床还有被褥,衣服等,比我们的好多了)。

    时间是脱节的,因为冬天终将过去,世界还是迎来春暖花开的时候。就像我终于知道了香蕉的皮是不能吃的一样(我因此感到很可惜,那时候香蕉绝对是奢侈的,所以我会把香蕉皮一起吃掉)。春天,会有很多象征,当我和其他人抠掉脸上的冻疮之后,世界仍旧是真实的世界。父母仍旧会为钱的事而发愁,为此母亲没少掉眼泪,因为最后没有谁愿意借钱了(或许有,只是我们没找到)。

    穷人到最后剩下的只有尊严,为了尊严,这个家庭坚强地活着。这意味着,要付出更多的辛劳,也要承受更多的委屈。穷人,我反而认为是一种高雅的称谓,因为它不娇柔做作,因为它不卑躬屈膝,因为它不怕贫穷。对于一个穷掼了的家庭而言,能平淡地接受一切。这也是我在《二十四孝》埋儿奉亲中对主角的定位一直是理智的,他不是愚昧,而是淡然取舍。

    尊严,有时候是奢侈的,因为在我的记忆中父母永远都是因为钱而烦恼、而无奈、而四处奔忙。这不是因为他们不努力,相反,他们要付出更多的劳动和心血。因为我们需要读书,需要学费,而他们还有老人需要赡养。当每学期的开始是最困难的时候,需要向亲戚借钱交学费。当时我们全家劳动一年也攒不下来几百块钱的学费钱。没有办法只能借钱,然而借钱——难!

    每当看到父亲因为借不到钱而眉头紧锁,母亲哭红的眼睛(其实母亲在我们面前是不会哭泣的,但是我还是看到。)我的心就像石头堵住了一样。(这也是为什么我在诗集《蒲诗境》里会有关于青色石头的描写,而且寓意下面埋藏了金银财宝的原因)我知道一切都会过去的,因为贫穷已经太久了,应该过去了,人生苦短,如果它一直笼罩在这个家庭上空的话,它还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都要读书,因为除了读书之外,没有别的出路,即使读书也没有出路。但是它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就像持续的贫穷让我们看到了摆脱的希望。正是因为希望,使这个家庭充满了一种力量,改变的力量。

    但是,当现实将希望拉回的时候,又会增添许多阴郁的色彩。在看到许多人初中毕业或者没毕业的时候就已经去砖瓦窑上拉砖坯子或拉砖的时候,我是羡慕的。但是自己近视眼,戴着眼镜在农村是受人鄙视的(可能连老婆都娶不上),就像当年母亲戴着眼镜劳动受人鄙视一样。我必须要离开这里出外谋生,或者不戴眼镜生活。

    其实我没有选择,因为父母的希望就在我的肩上。如果我戴着眼镜在农村生活的话,不单单是我,还有我的父母,整个家庭就会让人当笑话看。现实是残酷的,但是现实教会了人应对残酷的方法。其实在《二十四孝》里面我不愿意描述太多残酷的场景,我希望的是温暖祥和以及人处在安逸和富足的条件,这样的《二十四孝》是唯美的。我知道的,我可以写出唯美的故事,但这样无法写出《二十四孝》的神髓。

    而我所写的《二十四孝》无论如何也走不出我狭隘的视野和心灵。我只能循着心灵深处迸发出来的一丝丝灵感,去记述这些故事。它来自我的心灵和生命,也来自我自己。

    “哞”牛叫的声音,我忘记了家里养第一头牛是什么时候,当我看到的时候,父母已经利用院子里的一片空地建了一个牛棚。那时候,一头小牛的价格在800到1000左右,养成了之后能够卖2000多,比养猪来划算,主要是因为牛主要吃青草,一个春夏就能够出栏,而且都有青草。当然冬天也需要吃一些精饲料,但总的成本是比猪要低,而且之前我们那里家家养猪,也没有彻底改善家庭的状况。母亲曾经一次养过两头猪,不知道卖了多少钱,但最终我们的学业仍旧需要借钱。

    父母的自尊心是很强的,因为每个人的自尊心都是很强的,但是为了子女能够改变命运,他们不得不放下自尊去借钱。当时买小牛的钱是借的,农村的生活依旧如此,而且被禁锢在土地上。(到后来听说有银行贷款,于是我们申请了5000块的贷款,那时候一次养了4头牛)

    关于养牛,母亲经常讲的故事有两个,第一个是当时为了赚点钱帮河东(大运河以东的一个村庄)种柳条的一户人家(当时他们会有许多亩地,大部分是河滩地,种上柳条子),劈条子叉,和等收割以后剥柳条子皮。当时一天挣10块钱,相当辛苦,当时和母亲一起去的那人晚上累的睡不着觉,哭了一夜。而母亲也是双手肿胀的拳头都握不住。

    就是这样,在那里工作了五天。用五天的钱换了人家70斤玉米面(给牛做精饲料),自己扛回来。而劈条子叉,则是在暑热的天转到条子地里,一干一天,连水也没有(但是浑身都是被汗水湿透的)。有人在干涸的小水渠里挖个坑,在里面灌上水,谁渴了就用苇子杆吸水喝。(我也喝过一次这种水)

    如果不是累,很累很累,在母亲的记忆中不会留下这么深的印象。很累很累,我体会不到,但是我知道这种辛苦,所以当我听到Beyond乐队演唱《真的爱你》的时候,“没法解释怎可报尽亲恩,爱意宽大是无限。”一句总让我陷入沉思和心酸中。扪心自问,我依然没法解释。似乎母亲做的这一切在人生之中只是细小的浪花,但这些却又记述着她的劳苦和生活的无奈。无奈,是的,那时候这个家是无奈的。

    我曾写过一篇关于牛的诗歌,结果连同底稿都被我撕得粉碎,或许那时候自己还无法真正面对生活的苦痛,也无法改变什么,即使多么迫切地想改变这一切。“哞”牛的叫声,在清晨五点多的时候,第一遍料已经给牛喂上了。然后,趁着清早天气不热蚊子不多的时候,推着平板车去割草去了。

    母亲的第二个故事是关于割草的,割草每天都在进行,有时候需要到很远的地方去(到后来有联合收割机之后,父母就会接一辆农用三轮车到地里捡别人不要的稻草)。又一次母亲一个人在很远的田地里割草,旁边不远的地方就是坟岗,而且田地里也有许多坟头。天忽然下起了暴雨,万物迷离,但是割的草不够,母亲冒着雨仍旧割草,当时只有她一个人,显然她是害怕的,但是她隐约看到(母亲的眼睛一直没有彻底根治)远远的有一个人站着。当时她心里想或许这个人在地里薅杂草吧,于是母亲就有意识地朝他的方向去。

    直到雨小了一点,父亲为母亲送雨衣,两个人将割好的青草装满平板车回去的时候,母亲才看清原来“那个人”是一个立在坟头上的墓碑。那个地方草比较多,或许因为人们不经常去那里的原因吧,我割草的时候也去过那里,村里人说那里比较“紧”。

    一次,我拉了一车草等回到村子里的时候,在商店门口玩的人跟我说,“看你腿上被蚊子咬的疙瘩!”,我才注意到腿上红肿一片。他接着说,“割这么一车草累吗?”,我回答“不累”。他说“知道累,就好好上学,考上学就不用干活了。你戴着眼镜,出力不中用。”我回答“我能出力”,他说“能出力,你不早出力了。还用得着花那些冤枉钱,也不知道你父母是怎么想的。难道他们就不嫌累吗。”后面的话我听不到了,因为我已经走远了。

    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是从来不说累的,用她的解释就是说累也没有用,没有谁会帮你干活。哭穷也没有用,没有谁会拉你一把。我一直记着这些,在我的生命中“一饭之德”我都会铭记于心。因为我知道,能够把我当成朋友的人,是需要我一生感恩的。因为太难得,也太珍贵。

    父母的操劳并没有太多回报,因为这个家庭欠缺的太多,而我无论怎么努力都逃不出这个怪圈。生活本身就是一张落网,我们都是游在里面的鱼,如果要更广阔的海,需要撕开那张网。显然我们一直拼尽全力撕着。只不过我的双手还没有太多力气,我的牙齿还不够锋利。我知道,我的一生无论如何都要改变,即使付出再多的代价。我知道,我已经被这个村庄淘汰了,即使我进入大学,因为这里需要的是劳力。在我之前,所有考走大学的人,都无法回来,或许他们和我一样被淘汰了。

    牛在悠闲地吃着草,我们则用铡刀将草料铡成段,然后喂牛。我和妹妹都会铡草,也都会割草,我大妹胳膊上的一道很深的伤疤就是铡草时候留下的。(当时也没有包扎,以至于留下很长的刀疤)一次亲戚们要参加一个人的婚礼,我们坐在四轮农用车上,满车的人在交谈说笑着。我忽然看到,所有人里面母亲是最黑瘦的,嘴上还起着水泡,那一刻我的心深深被刺痛了。我是一个容易忘记的人,一生中只有几个难忘的场景,这是其中一个。

    我没有想到这个长期患有眼疾的女人日复一日的操劳中,竟然近二十年依旧如此,黑瘦,两腮无肉。当时我的眼泪止不住流下来,只是没有人在意我。那一刻,我立下重誓,用我的一生来报答这个女人,我的母亲。不仅仅是因为她付出的已经太多,因为我有责任,用我的一生来捍卫她的尊严!用我的生命捍卫她的尊严!

    “哞”牛的叫声,或许她仍旧顾不得揉一揉被牛顶的淤青的眼角,就开始了一天的劳作。那辆平板车已经快散架了,但是车把是用好木头做成的。今天当我看着手上被镰刀留下的一道疤痕的时候,在追忆过去的时候,我知道我是容易忘记的,但是记住的,都是生活。

    灾难会降临在这个命运多舛的家庭,我在一首歌《写给冬天的歌》里这样表述:“啪,声音难以取舍,也难分辨是非曲折,它只懂得欺骗我的耳朵,我在沉睡中。啪,今夜同样的梦,你离我远去却不道别,它不会叫醒空虚堆砌的楼阁,我漂浮在其中。我在城市陌生的街道,只剩下饥饿的时候,你不在我的生命中,即使有也无法取代茫然,我像稀薄的空气,无法承受大地沉重的喘息。我在世界里孤独地活着,距离你千里之遥,你等待我唤醒,而我一直逃避真实的生活,当我抒情写给冬天的歌,它已经开始飘扬坚硬的雨。你缺少4000毫升血,何处购买得,你的泪水被眼睛拒绝,说不出的干涩。你丢失4000毫升血,在道路上走着,你的痛苦不是因为自己,寒冬掠过的季节。你缺少4000毫升血,像钢铁凝结,而你的生命渐渐碎裂,欺骗我的视觉。你丢失4000毫升血,与路寻找未果,它奉献给沉默的大地,对它爱的深沉。”

    车祸中,母亲的伤势是非常严重的,脾破裂,肝破裂,肺挫伤,身体多处骨折,蛛网膜下腔出血(几天以后耳朵,鼻子还在往外流血)失血量2700毫升(医院的记录,当时的情况更糟糕)。当我从外地感到医院的时候手术已经做完了,母亲生死未卜,见面之后医生给了我一张病危通知,让我做好最坏的打算。没有谁安慰,我也不需要。

    病房中的母亲脸色苍白而且蜡黄,各种仪器和管子连接着母亲的各个脏器,昏迷。医生说由于伤势严重,而且脑袋有淤血,即使活过来成为植物人的可能性比较大,最主要的是要准备钱。因为这种伤势不能耽搁,先把钱准备好以备不时。

    母亲手术脾脏摘除,肝脏做了修补,还有其他的各项手术,输血4000毫升(八斤血),为了稳定伤情,注射了人血白蛋白和杜冷丁。我看到父亲的腿走路一瘸一拐,原来父亲之前腿摔伤了(髌骨骨裂)。父亲的脸上蒙着一层死灰。

    由于我是后半夜到的医院,整个医院静悄悄的,我走进病房轻声呼唤着母亲,大娘身心疲惫地叫母亲:“睁开眼看看吧,你儿子来了。为了孩子你也要活下来呀。”母亲是没有任何反应的。医生进来对我说,建议再输400毫升血。我记不得当时的表情,只是看着母亲,我知道一切都是真的,必须要面对。我知道要坚强,要坦然接受。

    曾经,我认为自己已经经历了很多,不再害怕失去什么。但是这一次我害怕失去母亲。当我看到她脸上还有许多血迹的时候,心中突然涌出一种愤怒!我一度认为是医生不够尊重母亲,为什么不把母亲的血渍擦拭干净!

    当我握住母亲的手的时候,心里木木的。这双手曾带给我温暖,曾轻抚着我的头伴我一天天长大;这双手曾为了一天10块钱的工钱累的握不上拳头,曾彻夜打草帘子而满是冻疮和裂口;这双手抚育了这个家庭,曾日夜操劳而不停歇。但是现在这双手在我的手中没有任何生命迹象。我感觉自己要崩溃了,但是没有一滴泪,因为我早已不相信眼泪。我知道我要面临的事情还很多,但是我的脑袋空空的。

    我最担心的是母亲突然离去,这是我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虽然那一刻我终于明白了生死的意义,我已经能够坦然面对死亡,萦绕在我心头的一个问题一直都是母亲如果死了的话,我该怎么做。母亲似乎有了某种感应,含糊地说几个字。医生说手术做的相对比较成功,主要是看患者自身的情况。我相信母亲会挺过来的,因为二十多年的苦都受过来了,还有什么苦不能受呢?

    我常常想,如果每个人的一生是一本书的话,母亲可能是两本书。我曾经想为母亲写一本关于她的书,但是总也无法提笔。而《二十四孝》中可以将她的故事写进去,我认为孝,不单单是子女如何孝道。还要有父母如何以身作则,让子女感养育之恩。更重要的是,千百年的传承,文化史上早已延伸出了“孝文化”,孝已经成为人类思想的一部分,也成为生命的一部分。“百善孝为先”,这便是对“孝文化”和对孝在个人人性的一个界定。孝也成为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界定,“仁孝”的人是会受到社会和他人的尊重的。

    母亲挺了过来,即使死神的魅惑是极具诱惑的,据母亲说当时她感觉自己跟上一群人走着,忽然听到有人喊她,然后意识慢慢清醒,这个人就是干姥。至于跟上的是一群什么样的人我无法考证,母亲活了下来,而且没有变成植物人,只不过失忆了。我们每天都陪着母亲,在病房里特别为父亲加了一张床,以便他的腿能够尽快恢复。我每天都会为母亲擦洗,然后揉脚(她的一双脚种的变形,而且蜡黄,据说重病的人都会这样),我担心母亲会瘫痪,因为她的腿没有知觉。

    母亲由于长期的营养不良她的免疫力低下,所以感冒发烧都上眼,所以眼睛一直都不好。脾摘除之后意味着免疫力更低下。母亲身上的许多管子陆续撤下,所有参与到母亲手术的医生都说,这是一个奇迹。当时没有人能够想到母亲不但活下来而且还有了意识。医生每天都会注射醒脑静,以尽快恢复思维,由于母亲脑出血,头疼的厉害,有时候也会注射杜冷丁,我会用手托住母亲的头,让她舒服些。

    奇迹,我从来不相信这是上天的眷顾,如果上天能够眷顾的话,他不会让这个家庭在蒙受灾难,也不会让这个可怜的女人遭受这么大的创伤。我也知道也会有许多人幸灾乐祸地看着这个家庭走向毁灭,家破人亡(这不是我的臆测,而是事实,我听到的,也看到的)。临近春节,天气阴冷潮湿,我孤独地走在路上,阑珊的灯光在每个行人的脸上,他们洋溢着善良的笑,他们准备过年的年货了。

    那段时间,我想了很多很多,很多很多。

    同病房的病友和家属,没有同情这个家庭的遭遇,而是尊重。尊重这个女人,也尊重她的家庭,包括医生和护士。我记得当一个病友的家属动情地竖起拇指说道,“你是世界上最孝顺的儿子,你的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母亲。”(原话)的时候,我是愧疚的,如果我是孝子的话,母亲不会躺在这里;但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母亲,我从心底是认可的,不过母亲太平凡,称不上伟大。

    那段时间,我经历了很多很多,很多很多。

    人只有在绝境中才会思考,只不过没有时间让你去思考。

    母亲颌骨骨折不能吃东西,又不能完全依靠吊水,我们想尽办法。这也是为什么在《二十四孝》中有些人的表现会过于迂腐,其实不是,是因为别无他法。时间在医治着这个女人和这个家庭的创伤,疗效如何不得而知,但母亲已经认出我是她的儿子,这足够了。

    此生注定要流浪,候鸟一样,也像狗一样。不过背着简单的行李之外,还有父母。他们注定要跟着我,而我将走向自己的人生。我从没有将父母当成累赘,反而认为这是我人生中最大的财富,因为他们都还活着,即使他们已经被命运折磨的狼狈不堪,被伤痛折磨的身心疲惫,更重要的是承受着思想的重创。我不知道他们是如何面对这种厄运的,他们是沉默的,如我的沉默。

    母亲需要继续治疗,于是在城市中一座医院旁边租了一间房子,简陋无比,90块一个月。床是用砖头和门板搭成的,除此之外没有任何东西。我们用砖头和木板搭了一个做饭的地方,搭了一个吃饭的地方。在这所城市读大学的高中同学,为我们买来了锅碗瓢盆,也买了两块布做帘子。这就是我们的所有,在这种条件下,这个家庭背负着一屁股债(之前的债已经还完了,这是治伤欠下来的新债),面对遥遥无期的后续治疗,走向生活。

    我知道我需要坚强,但是那时候的心情坏到极点,也找不到像样的工作,一家人就这样耗着。母亲可以走路,当时在医院里的时候,我们担心她会瘫痪,所以一直强迫她要走路。所以在每个晚上,我们都会架着母亲学走路,也教会她识字。只不过她的一条腿一直没有知觉,医生说可能是某根神经被伤到了。

    在城市医院里将母亲的病例和相关CT片,给医生看的时候,医生是震惊的,说这真是个奇迹,没想到能这么快恢复而且还能自己走路。医生做了系统的检查,总体恢复还不错,只不过没有了免疫力,不能感冒发烧,这可能是致命的。

    命,是珍贵的,特别是当真正经历过生死的人,特别是亲眼看到一个人要活着经历着各种创痛时候。命,与时间不是等价的,我们看到时间的流逝或许没有察觉,但是命似乎没有改变,贫穷、劳苦、无望依然存在。我是不相信命的,但当灾难和苦厄到来的时候我会面对,即使自我的能量微乎其微,但是我会用自己的命来守卫我的家庭。在我的命里,家是重要的,而且这个家不能缺少任何一个人。

    我写过一首歌就是记述这段经历的,名字叫《麻雀》,“突然清醒,看到不是昨天的世界。我的失落,是因为没有泪水的眼睛里显露出胆怯。那里有一只麻雀,伴着寒风凛冽,是否它冰冷的心脏流淌着温暖的血液。总是对命运怀着希望,为了它却用一生彷徨。有一天我会把属于自己的财富花光,那时的春天是否会迎接在冬天滞留的飞鸟。麻醉着神经,是麻雀昏黄的颜色。它的鸣叫,是一种撕心裂肺的呐喊你没有感觉。那里有一只麻雀,停在最冷的季节,是否它短小的翎羽能够构筑栖息的巢穴,总是对命运怀着热望,是为了享受刺眼的太阳。夜深时我也会带着饥饿进入梦乡,那时的春天是否会迎接在冬天滞留的飞鸟。不要再单纯地笑,有许多事情也许永远做不到,不要叹息春天总将会来到。不要无助鸣叫,有许多事情也许永远做不好,不要忘记春天总将会来的。”

    这个由一个患眼疾的女人和一个耳聋的男人组成的家庭风风雨雨地艰难行走着,而这个家庭又落在我的肩上,和他们的境遇相同的是,我依然需要借钱,依然不是为我自己,而是为了家人。我开始担心他们的生活经历在我的身上轮回,对于贫穷我是不怕的,因为我自认为自己可以使这个家庭摆脱贫穷。但是我担心的是这种等待遥遥无期,而他们则跟着我在这种等待中渐渐垂老。时间,让我第一次感觉到时间的紧迫,远比生活的窘迫更让人窒息。

    我知道我将以自己的姿态面对生活,面对我的人生,这将是崭新的生活和崭新的人生。在我的一生中,可能会经历很多的坎坷,挫折,无奈和痛苦。但是每当遇到这些困难的时候我都会跟自己讲,人生中最苦厄的时候已经过去了,还有什么事情面对不了的呢?在人生中反而多了一些坦然,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也学会了坦然处之。

    人们常说不如意事常八九,我是相信的。但是人的成长就是在不断解决这些不如意事中逐渐让自己成熟起来,让自己能够承载自己的生命,承载自己的人生,也承载自己坚守和捍卫的家庭。家,对我来讲是奢侈的,因为我曾面临着家破人亡的境地,我有过绝望,却最终换来了新生。家,对我来讲也是一生的依托,我曾经跟一个病友电话中说,父母在哪家就在哪。或许为了母亲的伤,我们将四处奔波,我将向一直麻雀一样四处流浪,但也学会了飞翔,学会了感恩,也学会了珍惜身边的每位真正的朋友。

    在我的人生之中,我深刻地知道家人的可贵,他们是生命中最珍贵的财富。我也心甘情愿为了他们的幸福和快乐奉献自己的生命。许多时候,当我面对父母的时候和家人的时候,我是愧疚的,因为我能够给予他们的本就不多,因为属于我的本就不多。这个时候,我能深刻体会到当年父母为了这个家庭操劳的心酸,虽然那个时候我已经理解父母。

    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无数家庭和无数家庭的父母或许都经历过我和我的父母所经历的故事。因为我们本就是普通的平凡的人,甚至是生活在社会最基层的人。没有谁太在意我们的酸甜苦辣,我们的故事注定不会被人记述,注定被时间遗忘和抛却,甚至就连我们自己都不愿记起。只不过,这些经历总也无法忘记,及时在我常年在外奔波,在面对孤独和无望的时候,在因一日三餐而忧虑时候,这些记忆是我前行的动力。

    《二十四孝》也将会是呕心沥血抒发自己的真挚情感而写就的故事。为了我的父母,为了这两位可怜而可敬的普通农民,为了我的家庭。我常常有感而发,我将所有情感赋予了《二十四孝》每一个故事里。只不过自己诚惶诚恐,如果没有将故事叙述的全面而深刻,一定是我自身的才疏学浅,不能扑捉到故事的神髓。而二十四孝,即使在当下仍旧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孝,是一个人立身之本。

    再此蒲感谢天下所有慈爱的父母,感谢天下所有拥有一颗仁孝之心的人们,让这个世界温暖,安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