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散文优美散文
文章内容页

公众的爱心

  • 作者: 太行飞剑
  • 来源: 励志故事
  • 发表于2017-11-03 00:00:00
  • 被阅读
  • 杜新平是水利局新来的大学生,今年春天被派往东平县老湖村扶贫。他在村里走访的时候,走进了村里最穷的一家,那家人姓鹿,有三口人,两个残疾,老头子是一个82岁盲人,且半身不遂躺在炕上,孩子是个智障人,43岁了才相当于2岁儿童的智力。只有80岁的老大娘是个正常人,还是身患多种慢性病。村里的扶贫项目都关照贫困家庭去村办企业工作挣钱。可他们既不能去村办工厂打工,也不能搞种植业或养殖业,就是镇上办的养老院他们也去不成。因为养老院只收两位老人,不收智障的43岁孩子。于是为了照顾这个傻孩子,老大娘就独自担起了照顾两个残疾人的重任。

    杜新平陷入了沉思。“像这样生活在边缘上的贫困人口有多少呢?”他对陪同走访的村干部说。村干部领他走进第二家,这是一个有精神病女儿的家庭,他们家只有一个55岁的瘸腿老爹和一个27岁的精神病女儿。村干部说:“这样的家庭只能发放扶贫款救济,但是给那一点钱很快就花光了,因为他们没有造血能力,多少钱给他们也很难脱贫致富。怎么办呢?”

    第三家,第四家,第五家,杜新平一共在老湖村走访了30户这样的家庭,牵涉到人口50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经过几次扶贫工作,他们仍然贫穷,而且是赤贫,没有劳动能力,在目前的扶贫政策中照顾不到这群人。村里的乡亲们说:“这种家庭是无底洞,多少钱投进去也是白搭。”

    杜新平想:“能不能动员社会力量,把他们养起来呢?首先让他们吃饱饭。”经过和村书记研究,他们想出来一个“爱从供餐开始”的扶贫项目。具体做法是:根据当地生活一般水平,一天吃饭需要10元钱,50人需要500元,一个月需要15000元。如果能筹集一笔资金可以源源不断地供给他们吃饭,这不是就可能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了吗?杜新平想先试一试,三个月为期。

    从哪里去找这笔钱呢?杜新平想到了微信朋友圈。于是他将自己的想法做了个小资料发到微信朋友圈。50人,每天10元钱,三个月需要45000元。如果有了这样一笔钱,可以委托最近的邻居,做了饭送到这些贫困户去,因为这些贫困户连做饭的能力都不具备。那还需要有个人管理这个事情,还需要一些餐具,估计了一下,大概需要6000元。总计是51000元。

    杜新平将这些打算、以及贫困人家的照片发在微信朋友圈,立即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人们没有想到,在我们生活圈的边缘上,还有这样一些贫困人口,一些政策之网罩不住的可怜的人们。于是大家在证实了微信信息真实性之后,开始以发红包的形式开始了捐赠。2元,3元,10元,8元50元,100元,第一天收到了535元。第二天收到380元,第三天收到1987元,第四天收到了3978元……

    第十五天,杜新平筹集到了所需要的资金。在这一段时间内内,他落实了贫困家庭最近的邻居,购置了餐具,以确保计划的实施。

    杜新平看到微信钱包里的资金,他高兴极了:“我成功了,如果微信朋友能够不断地表示爱心,这笔资金就可以源源不断地供给贫困人口吃饭了!”

    当杜新平去看望第一家贫困家庭的时候,他们说:“共餐项目解决了我们的吃饭问题,谢谢你的好项目,让我们有饭吃,但是我冒昧地提个要求,我们还想给半身不遂的老伴儿和智障的孩子治病。”杜新平安抚老大娘说:“大娘,你放心,我们都会一一解决的,这是我们精准扶贫的责任。”

    走出老大娘的家,杜新平立即给县委第一书记打电话:“我建议财政局拨款搞一个建设项目:东平县人民福利院,将各个村那些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和老年人送到福利院生活,以彻底改变这些贫困人口的生活现状。”

    两年后的秋天,杜新平得到通知,让他送村里的残疾人到县民政局报到,福利院建好了,开始接收本县的残疾人和老年人。

    杜新平把村里的50位贫困人口送到福利院的时候,还送去一笔36万元的存款和一个微信号。这是两年来公众的一片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