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散文散文随笔
文章内容页

魂牵梦萦忆铜川

  • 作者: 墨海顽石
  • 来源: 励志故事
  • 发表于2017-09-15 00:00:00
  • 被阅读
  • 不知不觉,已经离开铜川多少年了。从来不需要提起,永远也不会忘记,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有人一说起什么什么煤,什么什么铜,或者一提起什么什么川,我的心里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你,想起了我魂牵梦萦的铜川。在许多人眼里,铜川就是一个地理概念,而在我心里,铜川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故事的地方,那里不仅曾经生活过我的亲人和朋友,同学和伙伴,而且有我的童年,有我的青春,还有我的爱恋与遗憾。

    一、这里有一条沉默的河,

    一条穿城而过的小河,名字几乎被人们忘却。一路上蜿蜒曲折,也曾经波澜壮阔。无论是得意还是失落,她依然坚定执着。她的碧波映照着天空,她的心中渴望着黄河。虽然被愚昧的人类粗暴污染,内心里依然在谱写一首奋进的歌。——为漆水河而作

    铜川市属于东北西南走向,从北到南,东西两面是连绵不断的群山,一条川流不息流的河流穿城而过,将铜川市一分为二,整个铜川就在这两面群山之间的河流两岸建设发展而成。所以铜川从空中俯瞰,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川”字。穿城而过的这条河就是著名的漆水河。

    据考证,漆水河属于石川河上流源头,而石川河则是黄河支流渭河的一大支流,发源于陕西省铜川市焦坪北山和耀县(铜川市耀州区)瑶曲镇的北山,自西北向东南,弯弯曲曲流经铜川市王益区和耀州区,跨越渭南市富平县,蜿蜒流经西安市阎良区和临潼区,最后于西安市临潼区的交口镇奔流进入渭河。石川河的上游就是漆水河和沮水河,二水南下于富平县境内洪水乡岔,一路沉浮长达144公里,盛产细砂、鹅卵石,为石头之川,故称石川。石川河上源分为二支,东支是漆水河,又称铜官水,西支沮河为石川河正源。漆水,又称漆河,以源头多漆树而得名,源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东北凤凰山东面的崾崄梁下,与宜君县西南哭泉梁的塔尼河汇合后入金锁关,南偏西流,汇聚马杓沟、雷家河,穿过铜川市区,再汇合王家河、小河沟之水一路向前,于耀州区城南流入沮河。全河长63公里,流域面积814.7平方公里,平均比降11‰,年均径流量0.38亿立方米。上段基岩裸露,中段为灰岩地段,河床多砾石,下段进入地堑式断陷盆地,河谷展宽。沿河两岸水泥窑场、废渣碎石遍布,阻碍行水,易发洪水灾害。

    铜川本来以煤炭而闻名于世,辉煌时期曾经被称为光荣的煤城。在铜川矿务局建设和发展壮大时期,这里的河南人特别多,也曾经被陕西人称为“小河南。”由于过去漆水河长期泛滥,铜川人民曾经深受其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铜川市出了一位善于治水的市长,被人们尊敬地称为“铁市长”,他就是张铁民。据报道他为官清正,擅长治水,不仅为铜川漆水河修筑了坚固而永久的堤坝,而且在治理西安过程中,也充分发挥了他治水的特长,加宽加固了西安市全城的护城河,至今人们津津乐道的西安市护城河公园,当年的铁市长功不可没。洪水因为泛滥而令人敬畏,市长因为治水而青史留名。人们记住了铜川,记住了煤炭,记住了铁市长,却忘记了那些几十年如一日在铜川矿山奋战的煤矿工人,忘记了这条穿城而过的河流。

    我在铜川生活工作的时候,虽然天天都在河边玩耍,一开始并不知道这条河的名字。那时候已经多年太平,自从铁市长修筑堤坝之后,多年来也没有发过洪水,河水基本已经污染,濒临枯竭。每天下班之后,由于精力充沛,青春活力无处发挥,总是和几个年轻人走在河道的鹅卵石上,沿着河道走上很远很远,说一些漫无边际的话语,想一些想入非非的心事。有时候我就常常想,这里那么多的鹅卵石和石头,怎么没有宝石和钻石哪,但愿我可以在无意之间,能遇到一块意想不到的的奇石,给我带来奇遇,改变我的命运走向,但自己也清楚,这不过是一场可笑而多情的梦想而已。不必太在意,也不必过于认真。哈哈一笑,青春年少。我真正知道这条河的名字,还是阅读当时的《铜川报》,那时候《铜川报》上有一个栏目,名字就是“漆水”。从此我知道了她的名字,也曾经默默地想了很多很多。

    有时候,我常常站在漆水河岸边,看着远去的河道,听着哗哗流淌的声音,心仿佛也随着流水流向了远方。就是这条河,滋润着铜川市的花花草草,就是这条河浇灌着铜川四周的土地,就是这条河,几经曲折,最终追随着母亲河,流入了大海。

    二、这里有一座座美丽的桥

    左岸是你,右岸是我,我们中间的距离,仅仅只是隔着一条河;你在天涯,我在海角,思念像一条美丽的彩虹,一端连着你,一端连着我。你在故乡,我在异地,感情如一座静默的深山,一头扛着晚归的斜阳,一头托起初升的明月。

    据我所知,整个铜川市从北关开始到川口结束,在漆水河上一共架着八座大桥,每一座桥都各具特色,但大都属于石头所砌的石拱桥类型,这八座桥分别是北关桥,三里洞桥,青年路桥,大同桥,体育桥,红旗桥,宜园桥,川口桥,其他七座桥梁都不怎么出名,唯有一座桥,好像是墙里开花墙外香,貌不惊人却名声在外,这座桥就是大同桥。好多外地人都说,铜川的大同桥全部是铜做的,当然这也是铜川人引以为豪的一座桥,只不过铜川并不出产铜,就是铜川真的出产铜,也不会铸造一座铜桥,所谓的“大铜桥”也只是铜川人自欺欺人、聊以自慰的一种以讹传讹,其实名不副实。但如果你真的到了铜川,登上大铜桥看一看漆水河两岸,其繁华程度,红男绿女、灯红酒绿,其实一点也不亚于大都市。

    在我的印象里,漆水河上北关那座桥看上去古朴典雅,有一种古老的历史沧桑感。三里洞那座桥虽然属于小家碧玉,但也庄重大方,十分稳重。青年路那座桥经过几次整修之后,看上去就像农民进城,棉袄换西装,旧貌变新颜了。体育桥因为有一座体育场而在铜川十分显著,走上去完全可以体验一把现代都市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但由于熙熙融融人来人往的人群,又觉得仿佛是微型的清明上河图了。红旗桥一听名字就知道是毛泽东时代的产物,也符合那个时代许许多多工人农民的性格,直来直去。宜园桥远远看去就像一座独木桥,非常能够衬托漆水河的壮阔。除此之外,河上还有几座无名的小桥,令我常常想起大渡河上的铁索桥。颤颤巍巍的,随风摇摆,胆小的人走上去,有一种提心吊胆的感觉。唯有大同桥,是中间一根巨型的竖杆,两边是多条钢索拉起,远远看去像一把古老的竖琴,在弹奏着动人的歌曲。目前铜川的桥,大同桥早已经被甩在了后边,最壮观的当然是那些高速公路上架起的一座座大桥,不仅气派壮观,而且连绵不断,横亘于山川之间,像一条横卧的长龙,气势雄伟,气概磅礴。

    三、这里有一个凄美的民间故事

    因为懂得,所以心痛;因为珍惜,所以流泪;因为高洁,所以芬芳;因为忠贞,所以永恒。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听外婆给我讲了很多很多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故事,其中四大民间故事特别令人难以忘怀。那些故事好像就是刚刚发生,好像就发生在我的身边,有好像都是我自己的经历一样,深深感动着我,似乎融入了我的血液。其中孟姜女的故事更是让我刻骨铭心。特别是叶圣陶先生撰写的《孟姜女》,更是让人终生难忘,堪称珍珠之中的珍珠。回忆起来,孟姜女的故事仿佛历历在目:

    秦始皇时候,有个女子名叫孟姜女,嫁个丈夫名叫万喜良。两个人感情非常好,可惜结婚才一个月,官府就征万喜良去当差。并且限期很紧,立刻就得动身。到哪儿去呢?到北方的荒凉地带去。去干什么呢?去修筑万里长城。多长时间可以回来呢?谁也不知道。当时各县各村都征人,人数成千上万,万喜良就是其中的一个。

    这真是个晴天霹雳。没出这件事的时候,一家人无忧无虑地过日子。公差一上门,马上就把家庭拆散了。公差凶极了,催人上路,就像屠夫赶猪样一样。孟姜女又是怕,又是恨,心慌意乱,一时也不知道怎么样才好。她跟着公婆送丈夫到村口,那里挤了很多人,送人的,被送的,都含着眼泪。她恨时间太短,说不尽很多话,身体要保重啦,热冷要留心啦,常常捎信回来啦,能回家的时候赶快回家啦……说了一遍又一遍。最后公差催着赶快走,送行的跟上路的这才分开,却还是我追着望望你,你回头看看我,直到彼此瞧不见影儿。

    孟姜女跟着公婆过日子,她体贴地侍奉公婆,跟丈夫在家的时候一样。公婆见孟姜女这样,心里也就多少感到了一些安慰。

    可是万喜良一去就杳无消息。孟姜女时常到村口去看,希望过路的人给捎封信来。好容易遇见几个从北边来的人,问他们见着万喜良没有,他们都说不认识。孟姜女又时常抬头望天空,希望鸿雁落下来,脚上带着万喜良的信。可是一群群的鸿雁飞过去,一只也没有落下来。万喜良在外边究竟怎么样了呢?累了怎么休息?病了有谁照顾?是不是平平安安地在那里?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孟姜女这样想想,那样想想,心里越来越不安定。跟公婆说起,公婆也说惦记得要命,脸对着脸唉声叹气,谁也没有好主意。

    一晃几年过去,这一年又到了冬天。猛烈的西北风刮起来,吹到脸上像刀削似的。孟姜女想,丈夫在北方,北方的风比这里还要厉害得多。那里不但风大,而且满地冰雪。寒风和冰雪围住丈夫,他带的几件衣服肯定早就破旧不堪了。那怎么受得了?他怎么能够得到新的寒衣呢?他没法得到,除非自己给他做。他怎么穿上自己给他做的寒衣呢?他没法穿上,除非自己去给他送去。

    于是,孟姜女就开始做寒衣。剪刀忙忙地裁,针线密密地缝,就怕穿在身上不够暖和,就做得特别厚。她一面做,一面祈祷北方的风吹得轻一些,天气暖和一些,不要跟丈夫为难。她一面做,一面默默地跟遥远的丈夫说话,叫他忍耐几天,自己正在为他做寒衣,做完就给他送去。

    公婆也很惦记儿子,她自然希望媳妇能够为儿子送去寒衣。可就愁她不认得路,不知道儿子在什么地方,送不到。

    孟姜女回答公婆说,自己不知道丈夫在什么地方,可是知道那个地方总在世间,秦始皇能把丈夫派到那个地方,她就能找着那个地方。公婆听她说得有理,等她完工,就让她即日就动身,快去快回。

    她背起包裹,包裹里是自己亲手给丈夫做的寒衣,辞别公婆,就启程了。一路上鸡鸣赶路,日落投宿,一直往北方走。她知道只要方向不错,总能到达丈夫所在的地方。

    她一直往北方走,道路越来越艰难了,可以说根本没有什么路,尽是崎岖不平的山石,山坡很陡,又盖了很厚的雪。她常常要两只手着地,在山石上爬,累得要命,呼呼地喘气,心好像要爆炸似的。背上的包裹也越来越重,仿佛里面不是衣服,是石头。这些她全不管,一心只想着丈夫在前边。自己要给他送寒衣,哪怕千难万难,非找着他,让他穿上不可。

    一天,她望见远远的连绵不断的积雪的山上有一条曲折的黑线,心里猛地一动,莫非这就是万里长城?要是这就是万里长城,那么丈夫就在眼前了。她一阵兴奋,好像身上添了好些力气,走得更快了。近了,近了,黑线变成黑带子了,随后看得清城墙城垛口了。向左右两边望望,只见那城墙沿着高高低低的山峰伸过去,望不到头。最后她走到城墙底下,抬起头来看,有二十来个人那么高:这果然是万里长城!

    那里只有奔腾呼啸的风,听不见旁的声音。只有几只苍鹰在高空盘旋,看不到旁的生物。筑城墙的人们在哪儿哪?丈夫在哪儿哪?孟姜女起初以为找到万里长城就可以找着丈夫,可是,自己现在明明站在长城脚下,别说丈夫,连一个人影儿也瞧不见。

    她急着想找个人打听一下,就回过头来望。望了好一会儿,才看见山沟里有一家人家。她三步并作两步跑过去,开门的是一个老大娘,满脸皱纹,眼里布满了红丝。

    孟姜女把自己的事情给老大娘说了,话没说完,老大娘的眼泪就扑簌簌地掉下来,他说:“你的丈夫就是万喜良?万喜良我认识,他是我儿子的好朋友。当时千千万万人都在这里修这该死的万里长城,他们俩常在一块儿。”

    孟姜女问:“如今万里长城修好了,他到哪儿去了?”

    老大娘哭出声音来了,她断断续续地说:“埋了……没等到…..万里长城…..累死了…..就埋在…..万里长城……底下了…….你丈夫……我儿子…..还有…..千千万万…….累死的……全埋在……万里长城……底下…….”

    自从万喜良被征出门,孟姜女虽然惦记他,但一回也没哭过,现在听老大娘这么说,禁不住放声大哭。那哭声凄惨哀伤,牵肠绞肚,简直没法形容。

    她没料到那一回到村口送丈夫就是最后的离别,从此再也见不着丈夫的面了。她没料到自己辛辛苦苦做好寒衣,辛辛苦苦跑了那么多路,竟落了个空,穿寒衣的人已经埋在地下。她为这个哭,想一阵哭一阵。

    她想起在家里在路上做的好些个梦,不是夫妻俩欢欢乐乐地在一起过日子,就是丈夫平平安安地回来,说从此再也不分开了。她想起自己编的小曲儿,虽然没有几句话,可是唱着自己心里就痛快一些,别人也喜欢听。如今证明好梦是空的了,小曲儿只能引起悲伤的回忆。她为这个哭,想一阵哭一阵。

    她想公婆在家里怎样盼望,盼望儿子又盼望她,她想起公婆嘱咐她快去快回,最好是双双回家,至少也要带个平安消息。如今他们的盼望成了一场空,他们的儿子早已埋在长城底下。她为这个哭,想一阵哭一阵。

    她不相信死了埋了就不能见面,她要跟丈夫间最后一面,哪怕是死了埋了。她不相信万里长城就能压着她丈夫的身体,万里长城原来是人修的,每一块砖头石头全是人垒起来的。什么时候万里长城倒塌,丈夫的身体显露,自己能跟他再见一面呢?她为这个哭,想一阵哭一阵。

    她不住地哭,也不知哭了多长时候,只哭得天愁地惨,积雪变色。天空中风云奔腾,风声又大又急,好像海面上起了海啸。黑云尽在那里堆积,压得很低很低,几乎要碰着那些城垛口了。

    忽然间,天崩地塌的一声响,长城倒了八百里!

    这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秦始皇即刻就派人查究。查明万里长城是孟姜女给哭倒的,就把她抓住。秦始皇非常气愤,决定重重治罪,办她个车裂。可是又听说她长得美丽,就又改变了注意,说只要孟姜女答应做他的妃子,就可以免罪。

    孟姜女听人传言,冷笑了几声,说做妃子也可以,不过得把万喜良他们的尸首捡出来,好好装殓,由秦始皇亲自祭奠。秦始皇满口答应,完全照办。

    万喜良他们的尸首从倒塌的长城下捡出来了,还没腐烂。孟姜女果然有看见她的丈夫了,抚着他痛哭了一场,给他穿上她亲手做的寒衣。万喜良入了殓,秦始皇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朝棺材祭奠。

    孟姜女转过身去,一头撞死在山石上。

    孟姜女哭的时候,我也哭;孟姜女想的时候,我也想。孟姜女死了的时候,我仿佛也死去了一样。

    在铜川北关,专门有一处祠堂,里面供奉着孟姜女,如今那里已经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姜女祠。远远地,我望着孟姜女的雕像,心里充满着无比的尊敬。唯有纯洁的爱情,才配称为爱情;唯有忠贞的爱情,才配称为爱情。今天我们在铜川瞻仰孟姜女,许多人都应当深思,当今社会变化万千,我们内心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感情。

    由铜川市区向北大约十几公里还有一个地方,名字叫做哭泉。据传说,哭泉就是孟姜女哭倒长城的地方。如今这里也已经成为旅游景点。距离哭泉不远,就是著名的金锁关,如今的金锁关经过政府投资开发,不仅有石林旅游景区,还有几百亩的向日葵也遍地盛开,向着游人招手致意。

    每当我想起铜川,就情不自禁地想起孟姜女;每当我想起孟姜女,不由自主地就会想起忠贞而伟大的爱情。孟姜女的故事将千古流传,孟姜女的爱情将万古流芳。

    四、这里有一座座蕴含宝藏的山

    有一座记忆深处的山,山里蕴藏着无数宝藏;有一本心灵深处的书,树立饱含着万千深情。也许你已经走过,我们却擦肩而过;也许你还会想起,也可能你早已经忘记;而我却念念不忘,心里始终留着一个位置:等着你。

    铜川有多少座青山,就有多少宝藏;有多少个煤矿,就有多少财富。

    铜川矿务局最旺盛的时候,曾经有东坡煤矿、鸭口煤矿、徐家沟煤矿、金华山煤矿、王石凹煤矿、李家塔煤矿、三里洞煤矿、桃源煤矿、王家河煤矿、陈家山煤矿等几个国家级大型煤矿,其中王石凹煤矿曾经是国家一五期间全国156个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一列列火车满载着乌黑的金子,从铜川出发,奔赴四面八方,煤炭的火焰点燃了青春,点燃了激情,驱散了寒冬,温暖了祖国各地。那时候,煤矿工人是一个非常自豪的称呼,那时候,煤城铜川曾经是英雄辈出的地方。几经沉浮,几经沧桑,如今的煤城如今成了没落之城,多少煤矿工人已经下岗,多少家庭还在打工的路上处于奔波之中。

    山也还是那座山,河也还是那条河,只是当年的好多人已经不在了,有的已经远走高飞,有的已经命归黄泉,有的还在异地他乡打拼奋斗。然而不管这社会发生多大变化,总会有一批人在这里奋斗,总会有一批人在这里坚守,在这里我要向他们致敬。这些人,有我的亲人,有我的同学,也有我的朋友。

    铜川市处于狭长的丘陵地带,无论站在铜川的那个位置,四周一望,都是满目青山。市区很多山都是无名之辈,唯有十里铺的东南方向有一座山,特别雄伟高大,名字叫做凤凰山。从山脚开始,有一条陡峭的绞车道属于水泥砌成的楼梯小路直通山顶,距离大约有一公里左右。站在铜川十里铺体育场,或者公共汽车上,远远地就可以看到这条绞车道,仿佛一条通往天上的天梯,令人敬畏,令人神往。凤凰山山势险峻,高大挺拔,像一位令人尊敬的老人,静静地坐在铜川十里铺东南方,既沉静又庄严,既威仪又慈祥。山上也有奇花野草,也有怪石林立,也有瓜果飘香。沿着绞车道小路攀登上去,山顶上是一片开阔平原,到处都是当地农民播种的庄稼和苹果园。除了山鸡和松鼠之外,有时候也可以看见几只农民自己家养的菜鸡。站在凤凰山上往四周看一看,大有一种登泰山的感觉,真正可以体会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从凤凰山往下看铜川,川流不息的车辆就像小虫,熙熙融融的人流就如蚂蚁。记得那时候,刚刚从学校毕业,每天早上六点钟起床,从十里铺一口气跑步到五里铺,在五里铺一个单位里用一盆凉水从头顶冲下,然后再跑步到体育桥,沿着那条陡峭的绞车道一口气登上凤凰山顶,前后不足一个小时。转眼间时光飞逝,多少激情已经平淡,多少青春往事已经永不再来。人生是如此短暂,青春是如此急速,真的令人感慨万千。当年铜川气象局也设立在凤凰山上。气象局有我一位要好的同学贾乾生,我们几个经常在一起小聚。特别是有一次,我和建业到气象局去玩,晚上在乾生那里喝酒,一直喝到半夜。我和建业还不尽兴,又在那里大声唱歌,一首首地高喊,记得唱的是87版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插曲《红豆曲》,只顾自己高兴,忘了影响别人,直到第二天醒来,才后悔不已。指导现在回忆起来,仍然觉得十分过意不去。那时候太年轻,真的什么都不懂,最是让我担心的是害怕气象局单位的人对我的同学乾生印象不好。每次登上凤凰山,看着气象局的标识,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我和建业、乾生、同文几位同学之间的友谊。随着时间和命运的变迁,我们虽然身处异地,距离遥远,不能经常见面,但随便什么时候见了,一点都不陌生,一点都没有隔阂,这才是真正的友谊。一生有几个这样的同学和朋友,也是人生一大幸事。别了,美丽的凤凰山,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去了,就是看上一眼也很不容易啊。

    与凤凰山隔河相望,有一座高山,名字叫做虎头山。虎头山山势巍峨,山坡陡峭,远远看去,就像一只猛虎在巡山过程中,偶然一回头,刹那间被定格在铜川十里铺西北面。从小河沟的一条山路上行,一眼望不到山顶,虽然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虎头山依然那么险峻,那么曲径通幽,那么峰回路转。一边登山,以便欣赏铜川的风土人情,这里别有情致。铜川人就是那么喜欢居高临下,偏偏就在敢在太岁头上动土,在虎头山上了建筑好多好多房子,把家安在虎头山上。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又成立了一个铜川教育学院,也建在虎头山顶。自从有了教育学院之后,铜川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大学了。谁知这大学不是那大学,随着大学校园庸俗化的普及,如今的大学文凭已经卖到250元钱一张了,据说还可以批发,批发价肯定更低。不知不觉的,我就忽然想起北关铜川市一中占用的孔庙来了。孔庙也称文庙,本来是纪念孔夫子的庄严圣地,十分古朴,很多古迹尚存,里面也有几棵千年古柏,后来被改成了学校。那几棵千年古柏,不知道如今还有没有,倘若孔夫子地下有知,看到如今的教育现状,不知道会作何感想?是否仍然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当年我在虎头山上,也有一个教书的朋友,虽然长相不属于二班的,但他却常常说,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至于到底温柔不温柔哪,只有他老婆知道。但此人知识非常渊博,曾经考上了研究生,因为家里条件比较清贫,于是放弃了求学,毅然来到铜川教育学院教书。经他介绍,我也曾经在虎头山铜川教育学院图书馆借了一部三家汇评本红楼梦,内心非常喜爱,很想得到一部,因为是公家的,最后还给了图书馆,至今记忆犹新,仍然可以回忆起那些插图和封面的样子。

    虎头山啊虎头山,风霜雪雨多变迁。几番旧梦成新梦,多少感慨在心间。

    铜川不仅有一座虎头山,还有几条著名的沟,那就是老虎沟,小河沟,和狼沟,在铜川都非常出名。其中小河沟和老虎沟已经变成了重要的商业经贸小区。当年我非常喜欢在老虎沟里吃扯面拉条子和那里的肉夹馍。特别喜欢当拉条子扯面出锅以后,老板把油烧得冒着烟,“呲”的一声把油泼在面上的那一种感觉,每当想起来,仍然觉得香味四散,特别想吃。如今在外地,吃到的扯面拉条子虽然价格涨了十倍还要多,标的牌子也是关中或者小关中,但却吃不出一丝一毫关中的味道来。

    五、这里有一座座藏书丰富的图书馆

    有了物质,我们才活着;有了知识,我们才进步。

    多年以前,我非常喜欢读书。铜川所有的书店和阅览室、图书馆,都曾经留下了我的脚印。从川口的一家私人书店算起,当年铜川矿务局供应处有一个小图书馆,只有一间房子大,但对于喜欢读书的人来说,有书的地方就是天堂。铜川矿务局矿工俱乐部有一个很好的图书馆。那里藏书非常丰富,管理人员也非常好,每次我去借书,他都十分高兴,而且非常有礼貌。铜川文化宫旁边的新华书店是铜川最大的书店,我曾经在那里买过不少自己心仪的书。由于经常去那里,那书架上摆着什么书我都非常熟悉。七里铺也曾经有过几家读来读去读书社,私人办的,很小,但当时生意也很好。铜川图书馆是一家非常正规的图书馆,那里不仅藏书丰富,而且管理人员很有素质,对人非常热情。我曾经在那里读了不少书,也借过不少书,和那里阅览室的人几乎成了朋友。每次去阅览室,可以进到图书管理人员的里面,任意挑选着看。后来由于单位一位同事的弟弟,为人太不怎么样,偷出来两本书,也没有被发现,后来被我知道了,狠狠地训斥了这位同事的弟弟,并且叫他把书还回去,我们两个翻了脸,他也不去还,最后我觉得特别对不起管理图书的那位朋友,感觉玷污了人家对我们的信任,我就去把书还给人家,没想到那位管理图书的朋友从此再也不信任我了,从那以后我心里也很难受,但那时候年轻,既自尊又死要面子,也不太爱说话,也没有再去解释,从此我也就不太去铜川图书馆了。但每次路过那里,总是情有独钟,恋恋不舍,有些遗憾,有些惆怅。因为那位同事弟弟的不诚实,影响了我的友谊,也让我失去了很多读书的乐趣。铜川图书馆是一个宝库,至今我仍然向往不已。自从铜川设立新区之后,铜川图书馆已经迁往新区,至今距离遥远,对那里仍然充满神往,充满思恋。

    在北关街道上也曾经有一家书店,记得那时候还卖过诗词录音磁带,每次去北关,我也喜欢到那里去看看。那时候看着那些琳琅满目的录音磁带,心里就想,什么时候我才能都听上一遍哪?如果那个时代,能够听上著名播音员或者配音演员的电影对白录音或者诗歌朗诵录音,真是万分的幸福。北关铜川师范学校也有一个不错的图书馆,管理人员是一名女老师,非常诚实。我经常去借书,几乎不需要什么手续,后来越拿越多,一次竟然去拿几十本。有许多书在传阅的过程中都丢失了,也有的书是因为朋友喜爱,留下不给还了,至今想起来,都有点汗颜。也许她早已经把我忘记了,但我却永远也难以忘记。但是我自己,对于自己要求比较严格,除了关系特别好的同学和朋友的以外,一般不随便要人家的东西。记得那里有一本价值2元钱的红楼梦诗词大全,我内心非常非常喜爱,但由于是公家的,终于还是给她还了。多少次,在许许多多的书店,我都没有找到那本书,至今引以为憾。但后来在西安的旧书摊上,买到了一本蔡义江注释的红楼梦诗词大全,一口气读完之后,至今视为珍宝,爱不释手。

    在铜川,当年铜川局一中也有图书室,因为郭柏林同学在那里,我也去过很多次,也借过几次书。至今仍然没有忘记。

    有人说,看一个国家的素质,就看这个国家如何对待它的工人与农民;看一个民族的素质,就看这个民族如何对待知识和知识分子。铜川有很多书,这是一座不可超越的高山,也是一个无比广阔的海洋,这里的奇珍异宝都是十分珍贵的财富,铜川要真正地腾飞和发展,离不开图书馆。图书馆倒闭的时代,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处于低谷的时代。

    六、这里有一座博物馆

    优良的传统让我们更加厚重,灿烂的文明使我们更加坚定。不忘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掌握现在,艰苦的奋斗是为了更好地开创未来。

    当年我们同学在一起,经常互相开玩笑,说这个人“瓷”得很,像个“瓷葫芦”,或者更严重一点,说这个人是个“瓷锤”或者“瓷锤子”。我有时候就常常想,为什么总是离不开这个“瓷”哪?是谁第一个把“瓷”与“愚昧无知笨拙”联系在一起的?说起瓷,不由自主地就会想起瓷器。瓷器之所以珍贵,主要是用最简单的泥土可以烧制出人们难以想象的日用品和艺术品。从铜川老区出发向耀州区前行,不久就可以看到耀州窑遗址博物馆。作为外行,我也曾经在那里走过很多次,但是并不了解她,也没有珍惜过她,因为我不懂得她的珍贵。直到离开她多年之后,才明白耀州瓷器的精美与珍贵。

    其实耀州窑瓷器的精美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据介绍,耀州窑宋代晚期以青瓷为主,胎薄质坚,釉面光洁匀静,色泽青幽,呈半透明状,十分淡雅。装饰有刻花、印花,结构严谨丰满,线条自由流畅。纹饰多满布器内外,种类繁多,有牡丹、菊花、莲花、鱼、鸭、龙凤等,风格粗放健美,生动自然。器形有碗、盘、瓶、罐、壶、香炉、香熏、盏托、注子温碗、钵等。

    耀州窑在宋时北方的青瓷窑场中最负盛名,堪称翘楚。于神宗元丰(1078-1085)至徽宗崇宁(1102-1106)的三十来年间,曾为朝廷烧制贡瓷。其不凡的制瓷技巧和洒脱活泼的风格对当时各地窑场产生了很大影响,得到广泛推广,由此形成了一个自北而南的范围广阔的耀州窑系。耀州窑系以黄堡镇为中心,襄括了河南宜阳窑、宝丰窑、新安城关窑、广东西村窑、广西永福窑、内乡大窑店窑等多个窑场。各窑制品均与铜川窑相似,仅由于所用原料有差别,胎质与釉色也有些微不同。主要产品有:碗、盘、瓶、罐、壶、盆、炉、枕、彩合、香薰、注子、盏托、钵等,凡属生活需要的品种应有尽有。唐和五代时胎质稍松,呈灰色,釉质失透,有乳浊感;宋代青瓷胎体较坚簿,胎色灰褐或灰紫,釉质莹润透明,釉色青绿如橄榄,釉薄处呈姜黄色;金、元时胎质稍粗,胎色呈浅灰或灰色,釉面多数姜黄,青色者少。釉质稀簿而不润。装饰手法上以刻花和印花为主,刻花尤为精美,刀法犀利流畅,刚劲有力,立体感较强。装饰艺术上,纹饰丰富多彩。纹样有动物、人物、花卉和图案等。纹样中的动物有龙、凤、狮、犀牛、马、羊、狗、鹤、鹅、鸭、鱼、鸳鸯等。人物有婴戏、佛象、力士等。花卉有莲花、牡丹、菊花、梅花、水草等。图案纹有:八桂纹、三角纹、回纹等。在纹饰上,五代以前古朴大方;宋时丰富多样,且技艺精湛,出类拔萃;金元时日趋简单。耀州窑的烧造工艺和装饰技法,对全国各地的影响较大,除陕西境内的一大批窑仿烧外,它的技艺还传到河南省的临汝、禹县、宝丰、内乡等窑,传到广东的西村窑、广西的永福窑,形成了以黄堡镇窑为首的一个庞大的窑系。

    目前铜川市老区的山上,有一个陈炉古镇,那里仍然生产着精美的瓷器。走进陈炉古镇,你不仅可以感受到历史烟云的熏陶,更可以领略到瓷器传承的生命力,以及陈炉古镇的古色古香的美丽与魅力。如果你到陈炉去,不妨买一套瓷器欣赏一下,也可以作为旅游消闲,因为那里的丘陵风光也是十分迷人的。特别是山上柿子红了的季节,更是别有风韵,与众不同。

    年轻时候,总觉得耀州瓷器土里土气的,不时尚不洋气,很笨拙。随着年龄的增加,阅历的增多,也经历了人生的很多沉沉浮浮,才发现才懂得淳朴厚道才是人生的真谛,经历过岁月的洗礼与沉淀,才能检验珍品的品质。

    这次回铜川参加同学聚会,匆匆忙忙地买了几套耀州瓷器;虽然不是极品,但自己还从来没有享受过这么高级的东西,送给了几位要好的同学,因为能力和时间有限,还有几位要好的同学没有送,心里多多少少有些遗憾和惆怅。相聚总是短暂,分离总是漫长,我也愿意天长地久,祝愿所有的同学和朋友都重回少年和青春时代。

    就像这耀州瓷器,虽然简朴却十分典雅;虽然易碎,却品质不变;虽然历经千年,却总是痴心不改。

    记得今年同学群里还有同学在后悔,有个同学说,我们男同学都是一群“瓷葫芦”,当年的美女同学就在身边,都没有任何反应,真正的反应迟钝,名副其实的“瓷锤”。说起来也就是哈哈一笑,其实这里面饱含着无数的哲理与人生的沧桑感悟。

    七、这里有一座玉华宫

    也有汹涌澎湃,也有风平浪静,

    也有春花秋月,也有冰清玉洁。

    从铜川老区出发,沿着盘山公路,一路蜿蜒,一路起伏,经姜女祠、哭泉等民间传说纪念地,不到一个小时就会到达焦平煤矿。从山上往下一望,漫山遍野都是松树和灌木丛。如果不是心理有所准备,你根本想象不到,在这山高路远、绿树丛荫的深山老林里,会有一座皇家避暑行宫!在草地上嬉戏,在山岩边留影,在松树下小憩,在山花丛徜徉,在不知不觉间已经来到了玉华宫。这里是一出高高的悬崖峭壁,沿着峭壁上行,简直就如登天一般,不仅陡峭、而且直上直下、不仅没有其他扶手,而且连手抓的寸草都不生,只有在峭壁上开凿的一级级刚刚能够卡住脚的小坑,这就是登行宫的路了!还没有来得及欣赏行宫的清幽和奇崛,耳边早已经传来哗啦啦的水声,抬头望去,原来在行宫的山顶上,有一股瀑布从天外飞来,好像是一条玉龙从天而降,你来不及躲闪,仿佛要把你吞噬,把你羽化,把你带进清凉而纯洁的水晶世界。在行宫下方,瀑布将岩石冲出一座很大很大的水潭,里面琼花玉液,使人有一种净化的境界。瀑布奔流而下,中间白花花仿佛是一道水帘,两边散落着许多水晶珠子,连绵不断地落下来,仿佛那位仙女的百宝囊抖落下来一样,既无穷无尽,又光彩照人,特别是经松树的缝隙里透出的阳光一照,那一串串水珠刹那间五光十色,不仅光彩夺目,而且千变万化。行宫里面倒是断壁残垣,饱经历史的沧桑之后,只能在历史学家的引导下寻觅一些当年皇宫贵族寻欢作乐的蛛丝马迹,作为一般老百姓,可能只能是一声叹息,几番感慨罢了。这是夏季的玉华宫。

    如果是在冬季,这里则另有一种别样的景致。所有的草都枯了,干巴巴的诉说着北方的寒冷。松林掩映,整个山野呈现出苍茫辽阔的感觉。那本来奔流的瀑布,几乎全部被凝固在半空,仿佛似要飞去,仿佛似那凝结的白云。而那碧水潭的水珠,一滴滴的被冻住,渐渐形成一个个挺立的冰柱,在冰柱的顶部,凝固的水滴渐渐浇注成一朵朵冰清玉洁盛开的荷花。每天太阳暖和了,融化一部分水滴,等到下午寒冷了,又开始凝结,所以冰柱一天天增高,而冰荷花一层层开上去,于是在玉华宫就出现了特有的胜景:一个冰的水潭,一个冰的瀑布,一个个冰的水柱,一朵朵冰的荷花,而且荷花是一层层的接上去,似乎高不可攀,似乎永无止境。不过像这样的美景,常常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所以外地来的游人,常常有些小小的遗憾。但这也正是正常的人生:人的一生,有什么事情能够十全十美哪!就连《西游记》里的唐僧历尽了九九八十一难,取来的真经还要少几页哪!因此,我们去玉华宫时,有些小小的遗憾,也是正常的事情了。但如果你运气好,千载难逢偏偏逢上哪?我想那时候你一定胜过神仙了,那真是不仅心旷神怡,而且可以延年益寿;不仅神清气爽,而且超凡脱俗。

    八、这里有一座药王山

    药王山坐落在耀县东南一公里处,那里苍松翠柏,群山叠嶂,远望一片锦绣,近看险峻挺拔,云在空中盘绕,鸟在林间嬉戏,松涛阵阵,仿佛在诉说着古往今来的沧桑沉浮,溪流潺潺,似乎是演绎着历史曲折蜿蜒。虬枝张扬,仿佛一条条巨龙欲飞;奇花芬芳,恰如人间少见的仙女。沿着陡峭的石径拾级而上,一座恢弘的殿堂大门威严庄重地耸立于人们的眼前,读药王传奇,阅治病奇闻,瞻仰药王塑像,欣赏山下奇观,不仅顿时杂念顿消,心旷神怡,在清凉的山风里似乎心如止水,感觉静谧、温馨、脱尘忘俗。

    穿越药王殿继续攀援而上,来到了刻有“天下第一峰”的一座山巅,在山的左边是常青藤缠绕的几株千年古松,右边是纪念药王留下的珍贵石碑,碑文笔笔如刀削,字字赛玑珠,沉重里透着古意,庄严里彰显着神圣。

    在一座山崖旁边是当年药王孙思邈的洗药池,在峭壁上苍劲有力地刻着几个大字:“天下第一药池”,据说有病的人只要用这里的水一洗,病痛就会消失;没有病的人只要在这里用水一洗,就会身体健康、延年益寿。所以历朝历代,许多游人都要在药池里洗洗脸,洗洗手,洗洗胳膊,洗洗脚,以求吉利。

    山路弯弯,石径幽静,继续前行,就来到了药王山的神像摩崖处,一座座神像栩栩如生,一层层大殿金碧辉煌,一片片松柏交相辉映,一处处芳香沁人心脾。在当地人的引导下,可以听到许多民间传说,也可以了解许多风土民俗,传说像插上翅膀的历史使人展开神奇而丰富的想象,民俗使人们惊叹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和多姿多彩的生活情趣。那些摩崖群雕,各有各的姿态,各有各的表情,仿佛一个山崖一个山神,一座山洞一个神仙,令人既神往于古人的智慧和技艺,又感慨当年能工巧匠的执着于毅力。神圣使人敬仰,庄严使人肃立,幽静令人清醒,神奇令人痴迷。多少文人曾经感慨万千,多少诗人书写胸臆,多少脚印流连忘返,多少腐朽化为神奇,多少病魔灰飞烟灭,多少梦想化为现实。

    蜿蜒小路,还有山崖,还有溶洞,还有石刻,还有古迹,走马观花看不尽,匆匆而过记不完。在我心头涌起的感觉是对名胜古迹的留恋,是对中医博大精深的敬仰,是对奇花异草的惊羡,是对祖国文化的热爱,是对祖先智慧和努力的敬佩。看山岩的坚硬,想药王的精神;听松涛的韵律,品中医的精湛;闻草木的清香,解身心的忧愁。人在山里游,心随白云飞;性高品自雅,身正神自威。再往远处望去,山峰连绵不断,松树和柏树遮天蔽日,路正漫长苍翠无涯;想起时间有限,不能尽情游玩,只能适可而止了。正要往回返时,突然就有人喊:“快看!这里还有一座宫殿!”原来在山林掩映深处,真的红墙碧瓦,庄严屹立着一座神奇幽静的宫殿。进去一看,真的感觉吃惊不小:原来这里供奉着一尊巨大的石刻佛像,当地人叫他做“摸摸爷”,也就是神仙的意思。环境峰回路转,工艺巧夺天工,游览意想不到,曲径婉转通幽,真的是茅塞顿开,真的是大开眼界,真的是出奇制胜,真的是美不胜收。

    不忍归去,在依依惜别的山崖之后,又发现了一个去处:原来这里还有一个秦琼卖马的石刻,使人顿时想起英雄落难时的苍凉。虽然这里的气氛与药王不甚协调,但这也恰恰说明古人的包容,文化的和谐。

    别了,美丽神奇的药王山;再见,郁郁葱葱的药王山。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会再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