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散文散文随笔
文章内容页

西湖佳景

  • 作者: 谢忠民
  • 来源: 励志故事
  • 发表于2017-09-18 00:00:00
  • 被阅读
  • “何人解赏西湖好,佳景无时。”

    ——宋代欧阳修的《采桑子·何人解赏西湖好》

    西湖那些看似简单的风景,但看起来倒是更为丰富。任何时候都是美景的西湖,游人走在一片山水中,岸边青山倒映水中,让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你眼前迎面的四周全景是湖泊潋滟、垂柳依依、烟波澹荡、游人如点......

    西湖的四季好像是一个漫步的季节,迟迟的来,缓缓的去。西湖周围旁边的植物景观颇为丰富多样,一年四季各类花卉轮流替换,绽放飘香,真是醉醺醺。

    我不禁想到了1982年7月游览西湖的往事,那时站在西湖边上张望四周,觉得天地孕育出这般奇美的景观——西湖是一个灵魂的地方。古往今来,谁能比得上、谁能看得懂的西湖,正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古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拢抹总相宜。”苏东坡留下了这一诗意成为千古绝唱。

    我站在西湖边,凝视着微波荡漾的湖水,远见平静如镜。远处的高山、古塔,近处的柳绿、亭台、楼阁等,简直美丽如画。西湖的水色处于碧波连天的状态,细细的波纹,偶尔泛起波浪,似是在向人们诉说着一个个流传千古的传说,让人心生遐想,回味不已。

    那天盛夏,正是早上时分,游人不多,西湖里面一片宁静。西湖给我留下了如此惟妙惟肖的景色。引人注目的是,雷峰塔与保俶塔隔湖相映,素有“雷峰似老衲,保俶如美人”、“一湖映双塔”等的古语味道。西湖的不同景点和不同古迹,全都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前去观赏。尤其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夏天,断桥附近和放鹤亭对面的周围水面点缀满眼的是荷香阵阵,显得愈发粉嫩水灵,一下子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的到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西湖比喻是一部内涵广博而底蕴厚重的古代史书。

    巴金的《随想录》著作所其中提及的《西湖》和《又到西湖》两篇文章:“三十年代每年春天我和朋友们游西湖,住湖滨小旅馆,常常披着雨衣登山,过烟霞洞,上烟雨楼,站在窗前望湖上,烟雨迷茫,有一种说不出的美。烟霞洞旁有一块用世界语写的墓碑,清明时节我也去扫过墓,后来就找不到它了。这次我只到过烟霞洞下面的石屋洞,步履艰难,我再也无法登山。洞壁上不少的佛像全给敲掉了,不用说这是‘文化大革命’的成绩。”他最后说过一句话:“石像毁了,影子还在。为什么要砸烂呢?我想不通。”

    我这样寻找千古佳话的灵感——西湖的水色。

    2000多年前,西湖还是钱塘江的一部分,由于泥沙淤积,南北两山——吴山和宝石山,山麓逐渐形成沙嘴,此后两个沙嘴逐渐靠拢,最终毗连在一起成为沙洲,在沙洲西侧形成了一个内湖,即为西湖。由此,西湖的周围开始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岛、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清末著名学者俞樾为西湖的风景吟出了一首五言古诗:“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高高下下树,叮叮咚咚泉。”在西湖的一切风景中,整个周围环境呈现出的是西湖十景、六和塔、净慈寺、灵隐寺、飞来峰造像、岳飞墓、文澜阁、钱塘门遗址、清行宫遗址、林逋墓、西泠印社、龙井等其他文化史迹,遍地全景的是拾趣不尽、佳话传世。

    西湖以湖光山色和深厚人文的底蕴,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的眷顾,他们在文学方面留下了诸多名篇和典籍,例如《武林掌故丛编》《西湖梦寻》《西湖集览》《西湖志》《湖山便览》等记载了大量关于历代杭州西湖的史迹掌故。在诗词方面,白居易、苏轼、柳永、杨万里、林逋、徐志摩、胡适等诗人也留下了无数佳句,辞气如此纡曲。在散文方面,张岱、鲁迅、俞平伯、郁达夫、宗璞等名家则写下了众多名篇,给我们留下了绚丽的篇章,简直是脍炙人口。贤君名相、骚人墨客、英雄豪杰、红颜美女等,他们不仅给后世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为西湖留下了数不尽的遗踪胜迹,而且也丰富了西湖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

    2011年6月24日,在法国巴黎举办的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正式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当夜幕临湖的时候,G20领导人聚首在杭州西湖举办,让大家从四面八方走到了一起,二十国集团宛若一座桥,跨越世界的梦幻之桥,携手前行,共同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为全人类共同发展贡献力量。万家灯光熠熠生辉,宾客朋友谈笑自若,感到对中国文化的惊叹与欣赏,真的是一种文化的享受,更能感受到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西湖向世人述说着华夏民族辉煌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迷人的民俗,诠释了当今中国之所以又一次成为世界舞台上的重要角色的缘由,使西湖增添了无限的神秘色彩。

    我游览西湖的三十多年过去了以后,这样的印象变得十分清晰,令人眼神明亮。西湖的水色,给我带来了一个令人震撼的眼福,就此久久未忘,印象越来越深刻。

    在水色如画的西湖中,我的记忆十分清净。

    (未经同意,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