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散文优美散文
文章内容页

西行梦幻之旅

  • 作者: 思弦
  • 来源: 励志故事
  • 发表于2017-11-03 00:00:00
  • 被阅读
  • 从新疆回来一个星期了,今儿终于得空去小区对面新修成的风景带转悠,特意带上手机,准备随手拍。

    镜头瞄准又放弃,我不禁叹口气: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眼前的风景……唉~真是大失所望。我翻开手机图片,清新的空气仿佛扑面而来,真想念新疆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

    即使不看手机,那些风景也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尤其是喀纳斯梦幻之旅,足以让我铭记一生。

    旅游团是开旅游大巴的学长帮忙联系的,只知道是喀纳斯禾木四日游,也未仔细打听,跟团走就是,没想到快到布尔津的时候导游说第一站是五彩滩。坐车坐得昏昏欲睡的我一听来了神:不知道是不是那个能捡到玛瑙石的五彩滩。几年前曾有朋友送我几个玛瑙石,说是在五彩滩捡的,我想:五彩滩是不是因为这五彩斑斓的石头而得名呀?当时并不曾深究,只觉得五彩滩是有很多石头的戈壁荒滩。只是这么多年过去了,只怕玛瑙石早被捡光了。想到这,我不禁又有些兴致索然,继续打瞌睡。

    下了车进了景区我没精打采地跟在人群后面,蹭到观景台,忽然间眼前一亮:哇!美!原来这就是五彩滩呀,真是太神奇啦!导游说:“这条河是中国唯一流向北冰洋的额尔齐斯河,河的一边是寸草不生的雅丹地貌,另一边却绿树成荫如同江南。”一河两岸截然不同俩世界,我还是头一次见这样的奇景。

    对“雅丹”一词我似懂非懂,导游也未详解,我问了度娘才知道,原来雅丹的维语意思是“具有陡壁的小山包”,只不过这里的小山包是彩色的,彩色的,彩色的(重要的话说三遍)!

    忽然觉得手机超不给力,照不出五彩滩斑斓的美,后悔没听女儿的话,买个单反相机让她学摄影。

    那一排排风力发电机给荒凉的戈壁注入了一丝活力,顽强的芨芨草好似在向人们宣告:石头缝里也能生存。

    说起石头,忽然想起玛瑙了。只顾看景拍照,早把玛瑙忘到后脑勺去了。

    晚上宿在布尔津。布尔津也很特别,是个纯粹因旅游而发展起来的小城,酒店林立饭馆遍布。街道很干净,装扮得也很美,到处鲜花盛开,以怒放的生命迎接远方的客人。到了冬天,开店的人就全部撤走了,整个布尔津就像冬眠了一样。它就是供游人休憩的港湾。只是旅途劳累,我竟无心欣赏,只道是寻常。最后一次离开的时候,才发现布尔津竟有别样之美,只是我却没有机会流连了。

    第二天是期待已久的喀纳斯之行。第一次见到喀纳斯的美图是在同学的qq相册里,好像看着另一个世界的童话。后来又陆陆续续看到朋友圈里发的喀纳斯图片,有航拍的,有专业摄影师拍的,美得让人窒息。有人形容喀纳斯是东方瑞士,我不知道瑞士是什么样子的,而喀纳斯却是名副其实的人间净土。

    区间车不慌不忙地行驶在林间山道,透过树林的缝隙,喀纳斯湖清晰可见,随着光线的不同变换着不同的颜色,有时绿,有时蓝,拍打石子的时候又变成了白。咦?你看你看,这片藏在大石背后的一汪水,像不像月亮?司机一听笑了,说:“这就是月亮湾,回头的时候你们可以在这停留拍照。”又解释说,他开的是今年景区才进的新车,还没有配备解说视频。下一站是卧龙湾。到了卧龙湾,司机放慢了车速,原来是河中央一块长满绿草的沙洲,如同一条大龙静静地趴在水中。再往前行就是神仙湾了,我很好奇它为什么叫神仙湾,难道是曾有神仙光临?司机解释说,因为它常年云雾缭绕,水面在阳光的映射下,闪闪发光,就跟神仙住的地方一样。我捂嘴偷笑,不再言语,够着脖子看车窗外的神仙湾。都说蓬莱是仙境,这里比仙境更像仙境。

    行至目的地,导游带我们进了一个大园子,我忽然有一种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并非眼花缭乱的繁复而是清新不媚的简单,极具民族风情的画面狠狠抓住了我的眼球。导游临时换人,是当地的哈萨克巴郎子(小伙子),长着一张娃娃脸,我还以为只有二十岁左右,有好奇的人打听他的年龄,竟然奔三了,娃娃都两个了,真是看不出来。巴郎子一路走一路跟我们介绍哈萨克民族的历史文化,在一个抱小孩喂奶的妈妈铜像前,巴郎子说,他们长到五到七岁的时候会割礼,问我们割礼是割哪里?有人吃吃地笑。他又问了一声,有人回了句“包皮”他满意地点点头,说答对了。“很多人居然回答我说是生殖器,我们也是要传宗接代的,那个割掉了我们还怎么生孩子。”我们听了大笑。走到一个断臂铜人跟前,他特意停了下来,让我们大家去摸摸铜人的胳膊,说是会带来好运。于是大家争先恐后去摸胳膊。就这样一路笑着到了观看台,原来还有一台节目等着我们呢,也没听导游提起,是想给我们一个意外之喜吗?

    节目在欢歌笑语中开始,又在欢歌笑语中结束。马头琴琴声悠扬让人陶醉,热情奔放的民族歌舞让人留恋,精彩的马术表演过目难忘,叼羊啦,姑娘追啦比在电视上看到的有趣多了,还有惊心动魄的高空走钢丝,现场版更加揪心。

    在我的认知里,草原草原,就是长草的平原。可是这山凹凹里绿草如茵,完全颠覆了我对草原的印象。牛羊在山间悠闲漫步,马儿在绿地恣意驰骋,一座座白色的毡房点缀其间……天啦噜,让我嫁给那个弹奏马头琴的阿哈(哥哥)吧,我不走啦,这里一定是神的后园!

    女儿心痒难耐,花五十块钱骑马溜达了一圈,我却胆小不敢骑。这得怪我妈,我小时候不听话她就吓唬我:你再不听话,让老哈萨骑马把你带走!我老远见了骑马的哈萨克牧民就躲起来或者绕道走,以至于留下了心理阴影,到现在见了高头大马还会心生畏惧。

    导游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催我们去下一个景点,我一步三回头,离开了这个美丽的草原部落。

    一窝蜂到了码头,上了船,三姐不禁感慨:“我今天才算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青山绿水。”喀纳斯湖的水是绿色的,四周的山长满了树,却颜色不一层次分明,天空蓝的澄澈,云彩白的纯净。据说这里是水怪出没的地方。还好我们没遇着水怪,不然被水怪打翻了船,喀纳斯湖要多了一船的水鬼,哈哈哈哈……

    游了一圈湖继续乘区间车上行。我真是佩服这开区间车的司机,也不知道爬了多高的山路,绕了多少个弯弯,我往下望一眼只觉心惊胆颤。东摇西晃到了目的地,上观鱼台要爬1068个台阶!“无限风光在险峰”,呃,不对,无限风光在高处。我一咬牙,上!平时懒怠运动的女儿居然也不声不响地跟在了后面。二姐直摆手:“你们上你们上,我到半山腰看看就成。”我们气喘吁吁地爬到最高处,正准备疯狂拍照,一回头,发现二姐也气喘吁吁地上来了,我们相视而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司机说,运气好的话,会在雨后天晴的日子看到云山佛海。这几天天气贼好,连一丝乌云都没有,自然看不到云山佛海。但我还是觉得我们运气很好,因为来过的同学说,她来的那次山里下雨了,冷得要命,还好她带了羽绒服。有的人吃不住,还去租了棉大衣穿。我们差点就带了羽绒服来,幸好跟旅游团的人打听了一下,人家说带件外套就可以了。早晚有些凉,这会穿着外套都有点热了。

    “美!太美了!”我一边拍照一边赞叹,女儿说:“妈妈,你能换个词吗?你咋就会说‘美’。”我想了想,居然想不出别的词来形容眼前的美。我已经词穷了,除了美还是美,只有美。美到心醉,美到流泪,美到想和这山水融为一体。

    下得山来,一路野花相送,红的,黄的,白的,紫的,一团团拥挤着,一丛丛摇摆着,一簇簇颔首着,漫山遍野默默绽放,甘心做这山的陪衬,水的点缀,却不知自己也是这美的一景,同样令人沉醉。

    吃过午饭便有些困倦,迷迷瞪瞪跟在导游后面和一大帮人来到一民居,到了门口还要脱鞋,然后耳边有人一个劲叮嘱:右脚进门,右脚进门。一进门,墙上的动物皮吓我一跳,立马清醒了,听主人的安排坐在了上座,而孩子们全都坐在了地毯上。桌上摆满了小食,糖,酥油,奶疙瘩,炸面点,瓜子仁……五花八门。原来是旅游节目中的“家访”啊。

    这里是蒙古族的图瓦人家,据说全国只有三千人左右,算是少数民族中的少数民族了。他们的来历说法不一,而他们自己更倾向于自己是成吉思汗后裔这一说法,传说成吉思汗死后就葬在喀纳斯湖,图瓦人作为他的亲兵世代守卫着王陵。

    等大家都入座,热情好客的图瓦人给每个到来的客人都送上了奶茶,喝完奶茶,又上了奶酒,在祝酒歌中,大家将奶酒一饮而尽。呀,酒不醉人人自醉。

    有一个图瓦小伙说自己是保安,家里兄弟好几个,问他几个他呵呵一笑说过会告诉我们。拿出一只乐器说是当归花茎做成的,很薄很脆,大家纷纷传看。我拿到手里,手轻如无物,弹指可破,小心翼翼地递给下一个人。正纳闷这样的乐器是怎么吹出曲子的,耳边已经响起了乐声。众人如醉如痴,那曲调苍凉幽远,仿佛在娓娓诉说一个久远的故事……

    接着来了一个四人乐队,这四人看了好眼熟,好似在电视上见过,听了主唱的介绍,还真是上过央视的。他们表演了一段呼麦,主唱介绍说呼麦是一种很神奇的歌唱艺术,可以同时发出两种不同的声音,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会的人不多了。为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其中一个小伙子甚至辞掉了公务员的铁饭碗。

    屋子四周坐满了人,给予他们的舞台很小,甚至有些逼仄,他们却充满激情的为大家演唱吹奏,一丝不苟,嗨翻了全场。表演结束,大家意犹未尽,他们还要赶下一个场子,只能在热烈的掌声中匆匆离开。

    我们也要离开了,出门的时候,又有人提醒:左脚出门,左脚出门。我愣了愣,伸出的右脚硬生生缩回来,换成左脚迈了出去。这是图瓦人的风俗,右脚进门,幸福吉祥,左脚出门,一路平安。

    出了门,发现那个说自己是保安的小伙被大家堵在院子门口拍照,我们也去凑热闹和他合影,他一个劲地摆手,说:“我只是个保安,我只是个保安。”我们簇拥着心目中的明星,他不再推拒,无可奈何却笑咪咪地和我们合了影。三姐追问他到底兄弟几个,他说九个。好奇心终于得到满足。

    不顾被紫外线晒黑的危险,我们一群人还跟图瓦美人学了一段民族舞,不过还没到家就忘记了,当时学得起劲,没想着录下来,有点遗憾。

    美景,美味,美曲,美人,喀纳斯无一处不美。

    回到车上,导游跟司机说,今晚人肯定多,咱俩别想睡好了。我一听急了,忍不住插嘴说:“谁睡不好都没事,千万要让司机师傅休息好。”一车人几十条小命握在司机的手中,怎么能让司机疲劳驾驶呢?导游看看我,点点头。

    到了酒店赶紧充电,充着电翻着手机,发现在喀纳斯拍的人少了,拍的景多了。仅有的人物照,不管人在哪个角度,都觉得破坏了风景。

    喀纳斯就是这么美。

    第三天的行程原是禾木,导游说这个季节的禾木跟喀纳斯村的风景差不多,跟大家换个同等价位的景区,北屯185团的鸣沙山,司机要多跑150公里。经过协商大家一致同意。这下三姐的眼睛亮了。前几天我们去木垒的鸣沙山胡杨林,她去同学聚会没赶得上。我们都笑,说她运气好,因为摸了铜人的胳膊,“还因为是右脚进左脚出的。”三姐又加了句。于是乎,我们一遇到开心的事就说是摸了胳膊还有右脚进门左脚出门。

    太阳真像是一把火,要把整个沙漠燃烧了。我们干脆租了一个沙地车,让沙地车载着我们轰隆轰隆上了鸣沙山。鸣沙山鸣沙山,顾名思义,就是会叫的山。三姐体验了一番鸣沙山的轰鸣,光着脚丫子,两手扒拉着沙子从山顶往下滑,烫得恨不得要跳起来,我们哈哈大笑。不过沙子果真轰轰地响起来。木垒的鸣沙山号称世界第一响,我看这里的鸣沙山也不遑多让。

    撤出沙漠,导游买了个大西瓜给大家吃,吃了西瓜,晒蔫了的我好像重新活过来一样,又精神抖擞起来。

    新疆人热情豪爽是出了名的,兵团人尤其大气,从饭桌上就看出来了。兵团人上菜都是大盘子,而且盛得满满的,即使在这景区也不例外。在185团的这顿饭是此行吃的最饱也是最好的一顿饭。

    对面就是我们要去的景点,几步路就到了。乘上区间车直接到达观景区,我发现又是一处两重天。白桦林和沙漠也是一水之隔。沿着木栈道走了一圈,景色宜人。那一池几株莲花,仿佛比江南的莲花更灵秀些,静静地躺在清幽的水中,别有韵致。

    导游说,下一站就是“水到头,电到头,路到头”的西北之北了。185兵团跟哈萨克斯坦接壤,以阿拉克别克界河为分界线。88年发大洪水,为了不损失一寸领土,全团齐上阵,上至七十岁老人下至七岁孩童,青壮年干脆跳下河用自己的身体去堵洪水,奋战了八天八夜最后终于把洪水逼退,硬是回到了原来的边界线。还有夫妻哨所,马军武张正梅夫妻俩二十年如一日守在哨所,唯一的娱乐就是听收音机。马军武受到习大大接见的时候说了这么一句话:“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当卫士!”孩子大了,他们即将退休,又把孩子送去守哨所。“献了青春献终身,献完终身献子孙。”这就是兵团人,吃的苦是最多的,享受的待遇却是最差的。我是兵团人的后代闻此深有同感。185团人也是因为风景区的建立日子才慢慢好起来。经过一家小店导游跟店主借了一面红旗,店主很爽快地说:“拿去吧拿去吧。”导游扛着红旗,带我们先去参观了博物馆。博物馆两边立了两块石头,一块写着:“我家住在路尽头,界碑就在房后头。界河边上种庄稼,边境线旁牧牛羊。”这是边境团场的真实写照。另一边也有一首小诗:“割不断的国土情,难不倒的兵团人。攻不破的边防线,摧不垮的军垦魂!”馆内一张张老照片,都是历史的再现。父辈们的艰辛历历在目,住过的地窝子,用过的坎土曼,抗击自然灾害的英勇顽强……新疆发展成今天的模样,离不开兵团人舍生忘死的奉献……看着看着,我不觉泪湿了满脸……“位卑未敢忘忧国,报国寸心坚似铁。”这就是屯垦戍边的兵团人啊,怎能不令人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