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心得体会
文章内容页

观摩小学语文课堂大赛体会及心得心得

  • 作者: 为人处世
  • 来源: 励志故事
  • 发表于2017-11-17 18:30:00
  • 被阅读
  • xx年x月1日-3日,我有幸来到古都南京聆听了全国第三届苏教版小语课堂教学大赛的老师们精彩的课堂教学,共听取了20节风格迥异的高水平的教师公开课。教师们深厚的文化底蕴、善于钻研的探索精神和充满诗意的课堂和南京市的一群可爱孩子深深的吸引了与会老师。

    参加课堂教学比赛的老师们向我们展示他们是怎么把握教材的特点,将课改的精神、理念化为课堂教学的行为的。有的课堂温情脉脉,有的课堂激情四溢;有的语言春风化雨,有的讲解丝丝入扣;有的诠释风趣幽默……让每位教师感受领悟到他们的聪明才智和较高的文学修养,感受到各实验区教学课堂的浓浓春意。

    此次观摩活动中,还有幸聆听国家特级教师、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研究组核心成员陆志平老师的精彩又令人深思的点评。他首先从四个方面八个小点向大家阐述了评委团的评课原则与标准。其次,他从新课标、苏教版新教材、新课堂生活等方面总结了对20位选手的课堂教学以及当今小学生语文学习生活的总体印象,并欣喜于众多老师与新课标一起成长。随后,他从两个方面表达了自己以及评委团对语文教学的品味与感悟,其中既有对优点的肯定,亦有对不足的点评,并希望语文教师能像《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中的谈迁那样严谨,能像写《夹竹桃》的季羡林那样有学养、有眼光。

    三天的学习给我的总体感受是:参赛教师的基本功都非常的扎实,不仅能把知识传递给学生们,而且还把轻松的气氛、丰富的情感、多元的思维方式带入了课堂教学,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让传统的语文课堂重新注入了新鲜而富有生机的活力,下面,我就从以下三点谈谈自己的具体体会:

    一、课堂教学清清楚楚

    三天内的二十节课,每一节课老师的教学目标都清楚明了,目的指向性强,体现不同的年级特点。低年级的《小动物过冬》、《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这两篇文章,老师着重注意引导学生对字、词的学习,以及一些句子的理解和朗读。对于中年级的课程学习,如《天鹅的故事》教学时,教师牢牢抓住文章线索,从一只老天鹅破冰时的动作描写,通过情境朗读,动作演示,引导体会一群天鹅的奋勇破冰的团结精神,再通过破冰后老天鹅与其他天鹅的对话引申,在朗读中完成对文本的对接,体现文章的内涵,可以说从不同角度对表情达意做了注解。而对高年级的教学,参赛老师们都比较注重对词语的理解来揣摩、体会感情色彩,针对不同文体的教学,均在把握词语中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这样的课堂教学清晰有序,朴实而精彩。

    二、语文教学简简单单

    一本书,一支笔,参赛的老师们用自己亲切的话语带着孩子自然地走进文本,走进轻松、愉悦的语文课堂。他们和孩子们一起,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课程体验。第一天上午最后一节是来自江苏盐城市的秦岭老师执教的《鸟语》,他是第一天唯一的一位男性参赛者。大刀阔斧的构建课堂环节,粗中有细的布局谋篇,幽默生动自然的语言,俏皮诙谐的教学风格,少了些紧张,少了些扣字咬句!让我们感受到课堂真实的精彩!简单语文,快乐语文,应该是秦老师执教的这节课留我最深的感受。那从台下传来的一阵又一阵的掌声就是对这位来自农村朴实而拥有大智慧的男教师喝彩!整个课堂上,孩子们自己的读表现充分,老师们没有太多的叙述,没用过多的精力去拓展,去延伸。他们所做的就是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学习语文的快乐因此,课堂上热闹非凡,孩子们主动、积极地学,也记得更多,更牢,更学会了学习。

    三、语文课堂快快乐乐

    热闹、轻松的课堂氛围也给与会的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堂上老师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一句句充满鼓励的话语,增强了孩子们语文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轻松诙谐的“布谷”鸟语,生动直观的小青蛙“钻”洞,还有清晰自然的简笔画《渔歌子》,都给观课的老师留下耳目一新的感觉。在这有兴趣又有情趣的课堂之上,学生们放飞思维,品味着学习语文的乐趣,在快乐中收获成长。

    组委会主任曹志祥先生讲了一句话仍回荡耳际:“今天这个时代,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光有知识和能力是不够的,拥有思想和个性还是不够的,我们应努力营造有品质、品牌和品味的“三品”课堂!有品味的课堂,生命的课堂!”

    曹先生的这番话给在座的老师们留下来深深的思考。坐在飞驰动车上,我和我的同事们都静静地望着窗外,大家都若有所思,此时的我们都很清楚自己肩上担负着的沉甸甸的责任。这次的南京之行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老师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也明确了以后上课的方向。今后,课堂上,我努力营造“清楚、简单、快乐”为教学的氛围,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充分把三维目标真正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在教学上,我一定要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兴趣,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让他们从小就养成良好的习惯,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真正地喜欢上语文课。

    小学语文课改心得体会

    在进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认识到了课改的必要性、急迫性,初步了解了课改的一些内容。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一、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要义所在。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做法:

    1、走进教材,让学生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

    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和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要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每篇课文。教师应重视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如:教学老舍的《养花》一文时,可以抓住老舍先生养花所付出的劳动这一段落,着力渗透“不劳动连棵花儿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这一富有人文内涵的思想内容。课上引导学生夸夸班上热爱劳动的同学,并倡导组织学生进行公益劳动,家务劳动,自己也学养花等实践活动。这样也就使学生懂得了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的道理,学生的人文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表情朗读,展现课文描写的形象,抓住课文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进行体会,落实语言文字的综合训练。

    2、走出教材,让学生扩展阅读,多实践,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从课内来说,每一节语文课留出3至5分钟给学生扩展阅读和本次课文相关的材料,让学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语文素养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一定的提升。

    从课外来说,必须加强课外阅读和实践。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班委选举;课前一分钟演讲;评论班级生活;开主题队会;读书、看报、听广播;参加文艺、体育、科技竞赛……都会使学生在“语文化”的生活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这都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好方法。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 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三、注重学生自悟探究

    当前的语文教学,不管是老牌的“教师讲,学生听”,还是翻新的“教师问,学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师拨,学生转”,其总体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喧宾夺主”的情况还是显而易见。

    其实,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当然,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须在老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维培养,自悟探究中要有语言训练,自悟探究中要有创新的火花。我们许多老师在新老教材的语文教学中,曾经尝试运用过“小组互动探究四步法”,也就是:1.读――读喜爱的语段;2.说――说探究的内容;3.问――问不懂的问题;4.帮――帮助解决疑难。例如:学习《桂林山水》时,就是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读一读、说一说、问一问、帮一帮的过程,以多元的对话为模式,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同学之间的合作探究,这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使整个课堂弥漫着一股亲切、活泼的气氛。课堂上或争先发言、或点评、或小组讨论。教师在课堂上架设起一座文本与学生对话的桥梁,使学生学会了真正地学。

    四、语文生活化,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首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为此,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儿童进入课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儿童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儿童和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鸣。既使是学生发表了一些“异想天开”,有悖于常理的意见,也不要轻易否定。我们常常见到的是,恰恰是学生天真、幼稚毫无忌讳的“童言稚语”,表露了儿童纯真的天性,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生活即课堂。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历练,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累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五、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

    我们应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语文课程标准》”。有时,那些发言不积极的学生,他们的思维并非不活跃,只是他们不擅长口头表达而已。我们就要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励他们积极思维,勇于发言。现在,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日常教学中的普及应用,充分利用这些设施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置身于课堂学习之外的“看客”出现还是可以做到的。比如,可以让全班所有的学生把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和见解都写出来,然后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抽调部分学生的作业,放在实物投影或投影仪上打出来,再进行评讲。这样口头发言和书面表达相结合,就可以较好地面向全体学生,尽可能地避免“看客”的出现

    六、采用(中秋晚会串词及主持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从现在实施课改的课堂教学实际来看,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过去那种被动接受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使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知和领悟得到了落实,还让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进取精神以及合作精神都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和增强。但我们在提倡尊重和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同时,我们并不能完全抹杀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能。

    总之,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阅读拓展:

    学习小学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

    我反复认真地阅读、勾画了《小学语文新课标》,从中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作为一名新教师,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一、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在教学时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形象直观的画面图,犹如身临其境,美不胜收,接着又让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三、注重学生自悟探究

    当前的语文教学,不管是老牌的“教师讲,学生听”,还是翻新的“教师问,学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师拨,学生转”,其总体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喧宾夺主”的情况还是显而易见。其实,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

    四、语文生活化,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首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为此,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所以,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