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散文优美散文
文章内容页

姨娘

  • 作者: 冯兴虎
  • 来源: 励志故事
  • 发表于2017-12-20 21:12:58
  • 被阅读
  • 姨娘生于1920年农历9月20日,在给姨娘祝贺98岁生日时,有一种强烈的感情催促我写一写姨娘的故事。姨娘对我有再造之恩,是她给了我一个美好的前程。姨娘心地宽厚,待人友爱,善行致远,用堂哥给姨娘祝寿的一幅对联就能道出姨娘的品格:“尊敬老人友爱同辈关怀每个子孙言传身教永为后代表率,受尽苦难尝够艰辛历经无数风雨待人和善自能宏福长寿”。

    姨娘兄妹三人,外公是一位私塾先生,说一口流利的日语,家道虽不是很富足,但在三乡五村,还是有一些小名气。她们兄妹三人,从小就接受中国式的传统教育,百善孝为先在她们身上演绎的淋淋尽致,在男尊女卑的旧社会,有文化的外公同样没有挣脱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腐糗思想,硬是没让姨娘读书识字,但外公思想最开放的一点,也是让姨娘和我娘受用一辈子事情,就是坚持不让她们裹脚,留给她们一双大脚板。

    当日本人的铁蹄踏进我们村庄,小鬼子用刺刀,逼着外公给他们当翻译,外公不愿意当汉奸,为了脱身写下“中日亲善”等几句话骗过小鬼子,回家后连夜带着全家逃往陕西。由于当时姨娘和我娘都已出嫁,从此她们兄妹三人天隔一方,一直到建国后70年代未才得以分头相见,外公和舅舅一生再也没回过故乡,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

    在她们兄妹中姨娘生活最为艰辛,姨父的哥哥是新四军的干部,姨父带着他的大侄儿也投奔了新四军,自然姨娘一家就成了新四军的家属,小鬼子和国民党三天两头去找事,害得姨娘领着孩子们东躲西藏,挨饥受冻是常事儿,饱受战乱之苦。解放后生活稍有稳定,可上有年迈公婆,孩子又多,特别是3年自然灾害期间,粮食根本不够吃,真是度日如年,为尽孝道每天坚持先照顾好公婆的起居,再逐一打发儿女,妯娌之间相敬如宾,在如此艰难困苦中,和谐家风家喻户晓。为了全家生活过的好一点,姨娘就没日没夜的干活,那时我们家也很贫穷,就这样姨娘和我娘相互牵挂着,有点粮食自己舍不得吃,也要给对方送去,她们往往都是把好一些的粮食送给对方,自己留下谷糠加稍许的粮食,用大磨磨成糊烙成煎饼,说是煎饼,其实根本烙不成型。

    姨娘家和我家中间隔一条黄河故道(废黄河),河上没有桥,要想坐船需多走好几里地,每次都是找浅的地方蹚水过河,娘给我说有一次姨娘给我家送东西,过河时脚下一滑掉进深水里了,差一点就淹毁了(老家方言,没了的意思)。二姨哥也给我讲:“让他终生难忘的一件事,远在北大荒的父亲要一张全家照,恰巧赶上黄河故道发大水,只多走好几里路去坐船过河,船行到河中间船底突然漏水了,船家使劲的摇橹,大哥就不停的用脸盆往外舀水,娘就拼命的护着我,心里怕极了。”到了1962年初姨娘领着孩子们投靠在开发北大荒的姨父,因为是刚开始开发,条件并不是很好,但那里地多人少,只要肯出力就能有饱饭吃,姨娘自己开了大片的荒地,加上姨父微薄的工资收入,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姨娘心里一直牵挂着老家的妹妹,还要攒下一些钱,寄给我们家。舅舅不知老家的情况,从西安时常给姨娘寄钱,姨娘就让我大姨哥代为写信给舅舅说:“哥哥现在妹妹在老家农村生活比我困难,以后您要寄钱就寄给妹妹吧,一块钱不嫌少,十块钱不算多。”后来舅舅每到中秋节、过年和青黄不接时固定往我们家寄钱,在姨娘的传教下参加工作的表姐、表哥都隔三差五的给我们家寄钱,这在当时的农村是多么的令人羡慕,就为这还促成了我哥哥一桩美满姻缘。说心里话:“我童年最喜欢听的音乐莫过于邮递员的自行车铃声,只要这声音在我家门前响起,准有喜讯传来,它给了我快乐的童年,今天想起心中依然是暖暖的。”而那时我娘唯一能做的就是到了收花生时,象过筛子一样亲手挑选出4斤花生米邮给我姨娘,那个年代交通不便,商品流通不了,花生属油粮作物,邮局只准邮4斤。花生在关内算不上什么稀罕物,可到了气候环境比恶劣的黑龙江边境就比较珍贵了。听姨娘的老邻居讲:“姨娘每次收到花生,都会炒一大盘子让亲邻们品尝,花生的红衣是一味中药,有位邻居找到姨娘要一些花生的红衣配药,再三表示只要红衣,姨娘二话没说把家里仅有的两斤多花生全给了她。”

    姨娘做人不卑不亢,文革时期很多干部被下放到北大荒,一位孙姓邻居原来是师级干部,下放后一家人被人歧视,还有人百般刁难,姨娘看不贯一些人的作为,也给自己惹了些麻烦。他们家孩子多,生活比较苦,真是没少遭罪。姨娘常说:“自己做好人,就一定能遇到好人,十年河东到河西,不能笑话穷人穿破衣,”姨娘不顾周围人的白眼就想方设法帮助他们,经常给孩子吃的喝的,有一次孙姓干部有病住院,只有姨娘躲过干扰到医院看望,他家儿子结婚,还是姨娘帮着缝的喜被,姨娘针线活做得好,谁家儿子结婚女儿出嫁都愿意找姨娘帮忙,几年间光做喜被就有几十床。那位孙姓干部落实政策回城时,他的爱人拉着姨娘的手说:“老姐姐您是个好人,患难见真情,这些年多亏您里里外外帮忙,能遇到您是我们全家的福气。”

    1969年中国与苏联交恶,珍宝岛战事吃紧,国家要求疏散人口,姨娘领着表弟回到老家,农村生活依然贫穷,我就三天两头往姨娘家里跑,每次都吃得玩得心满意足才回家。记得姨娘家里有一台上海蜜蜂牌缝纫机,我们老家农村当时根本没有这样的宝贝,加上姨娘热心肠,乡亲们有什么缝缝补补的都去找她,在老家一年半的时间里无偿帮亲邻做上衣就60多件。

    1979年大批的知青返城,各行各业需要补员,姨娘打信给我娘说趁着现在缺人,想帮帮孩子,看孩子愿不愿意到这来上班挣钱好补贴家里,于是在我17岁那年放下书包,背起了行囊,到了姨娘身边,由于营养不良,我长得又瘦又矮,姨娘看着心疼,就象亲娘一样护着我,不论是吃的,还是用的东西我表弟有的,我一定有,我有的我表弟不一定有,享受着在娘跟前一样的温暖和快乐。在姨娘身边生活、工作、学习的38年间目睹和体会到她教育子女,睦邻乡里和传承孝道的家风,特别是她和三个儿媳之间,几十年从没有发生过不愉快,老人明白事理,儿媳个个孝顺。六十多岁的大姨哥每天都要给姨娘洗脚,梳头,精心照料,和他们相处的日子里,时时处处都有感动。姨娘朴实无华的品格,把儿孙影响和教育培养成了公安局长、高级工程师、高级会计师和其它行业优秀员工。姨娘教我做人做事,我也学着姨哥姨嫂努力工作和待人接物,在潜移默化中一步步走向成熟。

    岁月如歌,姨娘作为世纪老人,历经沧桑巨变,日本人战败投降,国民党溃退台湾,新中国成立,十年动乱和改革开放,今天又迎来了新的时代,国家一天比一天强盛,人民生活越来越幸福,姨娘也享受着国家对高龄老人的各种待遇,姨娘在98岁生日的庆典中,欣慰的说:“还是共产党好。”再次教育儿孙们珍惜当下,开拓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