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散文优美散文
文章内容页

矢志不渝又十年

  • 作者: 刘萌群
  • 来源: 励志故事
  • 发表于2017-10-09 00:00:00
  • 被阅读
  • 有幸走进这位老修志工作者李树德的生活,还要从初夏说起。那时我下岗后急于找份事做,就拨通了他的电话。“让我安排一下”,电话那端传来慈爱的声音。转眼一周过去了,我的信心开始动摇了。

    正当我准备另谋新路的时候,李先生打来了电话,“哪天方便来上班?”“明天怎么样?”“行,就明天吧。”我高兴得跳了两个高。

    李先生来到新乡市(北站)凤泉区史志办,1992年主持修纂《北站区志》、《北站区地名志》、《中国共产党北站区组织史资料》,开创性地加入彩页地图,填补了北站区无方志的空白,此次他便深深爱上了要用双腿踏遍区域每个角落的修志工作,一干就是10年。退休后,他闲不住,一心想发挥余热,经组织同意成立了李树德工作小组,继续修方志,此间如鱼得水,一干就是10年。

    他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来到办公室先拿出工资发放标准、地方志学习手册、耿黄乡志章节编排、责任分工方案递给我一一细看,“先熟悉熟悉吧。”他温和地说。办公室里每人都在埋头工作,他一一相互引荐,这里有国家级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有高级园艺师、有历史学研究生……

    我被安排在李先生身边,中午一起吃饭,6元标准工作餐,每天不重样。饭后午休。起初我没有休息的地方,正值盛夏,因为我俩的办公室是被临时安排在封了窗户的满屋陈列着奖杯奖牌的荣誉室里,白天需要开灯工作,闷热难当。我就去外边树下站站、街上逛逛打发时光。“来这边。”李先生发现后抱着铺盖卷把我领到了会议室,两张桌子一拼就成了床,我就在会议室安了家。“这里条件艰苦,我没有做好工作。”李先生自责道,我笑笑,说:“这样挺好的,比我们工作间强多了。”睡前李先生先给我盖了件被单,亲切地说:“别着凉了!”

    睡前李先生总要跟我聊上一会儿话,慢慢对他有了更深的了解,李先生当过铁路扳道工,被聘当过教师,最后到区史志办做史志工作,38岁大专毕业,48岁获得本科学历,曾任副主任、主任,正科级待遇,1996年获得副编审职称,2011年被省老科技工作者协会评为编审。李先生多次获省、市领导部门表彰奖励。他任首席特邀编辑、执行主编、总纂的《北站农机志》,获1995~1999年度河南省史志优秀成果三等奖。他主持运行并参与编纂《凤凰山下的传说》2002年8月获全省地方史志系统优秀成果三等奖。2010年12月,被河南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评为河南省地方史志系统修志特殊贡献者。他建议我要读一读哲学、现代汉语等高等教育书籍,使文化水平提高一个层次。他博古通今,很有亲和力,常常打开话匣子,天文地理滔滔不绝,听得人常常忘记休息。他自费购置史志理论书籍,阅读各地新编志书,探索地方志特点和入志自然实体特征,遵循“名志、创新、速成、廉价”和区域人民、区域班子领导和史志工作者三满意原则,“为人民树碑立传”。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他所获得的荣誉,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出来的。李先生常常提到当制动扳道员的时候,每天干一个对时,下夜班累得能一觉睡到另一个接班,工作如此艰苦,却不放弃写作,后来被报社编辑相中推荐给他的领导才被重用当上了文书。他鼓励我,喜欢写作就要坚持走下去,机会属于锲而不舍的人,写一篇稿子不被人重视,写十篇稿子不被人重视,那么就写一百篇稿子,不要气馁,总有一天会成功的。

    从6月中旬到9月下旬,我们一直拼桌子午睡,天气凉爽,会议室里早已不用空调了。有一天,李先生发现二楼走廊里多了条塌架的三人木沙发,便叫我与另一位年轻同事抬进办公室,要找砖头把折撑子垫起来,“办公室里摆砖头,不合适吧?”我有些犹豫,“这样省钱。”李先生带头找砖头,垫好了沙发,又将自己的被单铺在上面,“中午你就睡这里吧。”到那时我才明白李先生每天不在舒服的床上睡是为了陪我。

    慢慢地我懂得了写一本志书需要一两年的时间,要经过搜集资料、撰写初稿、总纂完善、评议报审、校对出版等阶段。需要请示、批复,要有时间上限下断,凡例、提供资料人员名单,入志标准。志书是只要结果,如实记载,就像写历史教科书,写工具书一样,是一项严谨系统的工程。李先生开创《北站区要情记事》,一月一期“大事月报”,在全省进行推广。

    那时政府食堂正好搞装修,我们去外边小食店吃饭,六七个人围在一起,他坐在外围,饭一上来先给大家端。饭量小的饭前匀出一些给饭量大的,保持人饱饭净,不浪费粮食。每次他都把饭吃得精光见底,看到我异样的目光,就要讲一讲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缺衣少食艰难度日的故事,“红薯地,能溜好几遍,谁要拣出个指头肚大的红薯,还有人抢呢。”听得我眼睛瞪得大大的。李先生偶尔也会讲一些吃饭舔碗的故事。有次,他看到留下许多面条,就让老板打包,大家诧异,他轻轻一指门外,说:“送给那位流浪者。”大家都低下了头,我们中间就有一位父亲有精神病、母亲离婚,在李先生的教导下自学大专,成为协会骨干,副主编的,还有一时没找到工作的大学生,李先生鼓励他们不要灰心,从小做起,后来当村官,再后来考入了公务员。有段时间,李先生右腿受了凉,那天见他上楼,抓住栏杆,仿佛全身的力都用在手上,青筋绷得老高,额上渗着豆粒大的汗珠,硬拽着身体在挪动。我跑过去扶他,李先生强作笑颜摆摆手,说,我能行,看着他吃力的样子,我的眼泪直打转。

    “史官辛劳何人知,启卷方知笔者难”。写史志需要征集大量资料,工作起来困难重重。为落实一段史实,李先生有时要跑几趟甚至几十趟,打电话、找当事人询问,不漏一个可以入志的内容。某某写过一本书,某某的先人是闻达人物,他都要一一仔细核实。2002年李先生从岗位退下后,主动请缨,先后主持参与编纂出版部门志、企业志、第二届区志、市志、村志等10余部(本)。为修《新乡市志》,累出了心脏病,即使如此,也不改他的初衷坚持带病修志。

    李先生的认真劲儿是有目共睹的,朋友送来市军事志,他一页一页如何修改都列了出来,共挑出563个错处。李先生常常告诫会员,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把工作做好,才能赢得信任。乡志办有两个办公室,一个带里间,南北通透,有明亮的大窗户,另一个就是需要白天开灯的荣誉室。李先生主动把最好的位置让给别人,自己去那密不透风的荣誉室里工作。“把门打开,不然会闷出毛病的。”一上班李先生总要提醒我。市志、区志、县志、乡志、村志、年鉴,本地的、外省的,厚厚的一本本一摞摞,占据着整个屋子。我们所写的耿黄乡,曾隶属过新乡县、郊区、北站公社、北站区,现在又隶属凤泉区。也正是这些书籍,为修志提供了参考,为诞生全新的志书铺垫着道路。

    “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地方志的功能,是资治、教化、存史。慢慢地我也喜欢上了这项繁琐的工作。正在修的《耿黄乡志》,地域内有仰韶文化遗址、省级5000年的龙山文化遗址、2000年的汉代粮囷、隋代的石狮子、600年树龄的古槐。有陕西副巡按使路珠、当过明代两位皇帝老师的郭淐,明朝兵部尚书张缙彦,清代东北边关总兵文兴明,孙中山先生第一任秘书张善与,国民党少将美国西点军校毕业的东北炮兵司令杨友梅。有全国文明村耿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贵氏针灸、东张门小咚鼓,可谓人才济济、文化厚重。

    李先生又在为下一个十年筹划着、耕耘着,有李先生这样钟情修志,定能修出更多存史育人的新方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