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散文写景散文
文章内容页

奉国寺的千年气魄

  • 作者: 闾凌宜人
  • 来源: 励志故事
  • 发表于2016-09-29 00:00:00
  • 被阅读
  • 伴随着美妙的背景音乐,《远方的家》大型系列节目《长城内外》第十一集,雄奇的奉国寺映入我的眼帘,令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宜州人万分艳羡,自豪不已。

    我重新翻开义县县志,寻根溯源。义县自公元前206年西汉设立交黎县开始至今已逾二千二百年。曾经是辽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闾山凌水养育了晋朝的慕容廆,辽代的萧绰,元代的耶律楚材,明代的贺钦,清代的李鹤年,现代的萧军等一批叱咤风云、享誉古今的历史名人,留下了始建于汉代的“宝林楼”,开凿于北魏的“万佛堂”,建筑于辽代的“八塔山”“广胜寺塔”“奉国寺”等一大批珍贵的历史文物古迹。

    奉国寺,初名“咸熙寺”,因大雄殿内塑有七尊大佛,亦称“大佛寺”。它建于辽开泰九年(公元1020年),坐落于义县城内东街路北。说到奉国寺,就必然要说到萧绰和耶律隆绪这两个著名人物。传说奉国寺就是由辽朝圣宗皇帝耶律隆绪为其母萧绰(萧太后)所建的皇家寺院。萧绰自幼聪明伶俐,其父赞曰“此女必成大事”。乾亨四年(公元982年),12岁的圣宗继位,时年30岁的萧绰(小字燕燕)摄政。翌年,尊号“承天皇太后”,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总摄国家大事,辅佐辽圣宗的统治。她赏罚分明,治国有方,知人善任,深得人心。辽统和四年(公元986年)三月,宋太宗于雍熙发动对辽国的“雍熙北伐”,萧绰亲自披挂,戎装上阵,大败宋军,收回了大辽疆土。辽统和二十二年(公元1004年)萧绰以索要周世宗收复的关南地为名,大举伐宋,最终达成“澶渊之盟”,宋辽结为兄弟之国,结束了多年不息的争战,进入了历史上辽朝统治中原二百年间相对和平,最为鼎盛,最为辉煌的时期。元版《辽史》评价她说“后明达治道,闻善必从,故群臣咸竭其忠。”一部长篇评书《杨家将》,更让萧太后的名字家喻户晓。

    为了纪念母亲萧绰这位辽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圣宗在其母故里大兴土木,建设了奉国寺。这是一个宏大的建设。奉国寺整个院落占地六万余平方米,院内古松翠柏参天,石坊牌楼高耸,“大雄殿”“珈蓝堂”“东西廊庑”等建筑错落有致,风格迥异。讲到奉国寺的宏伟,尤属“大雄殿”,它斗拱层叠,气势非凡。在我小的时候常听到人们用这样的俗语形容奉国寺,“说它大,一百间房子装不下;说它高,云彩在庙檐轻轻飘”。然而那时候给我的记忆是朦胧的,因为我不知道一百间房子到底有多大。近日再去访问奉国寺,我便有了新的发现,新的感悟。

    “大雄殿”规模宏大。拾阶登上大雄殿三米多高的台基,眼前就是一座富丽堂皇,高大雄伟的殿堂。步入面阔九间,长四十八点二米,进深五间,宽二十五点一三米,高达二十一米,建筑面积一千八百二十九平方米的殿堂后,顿觉殿堂高大宽敞,气势恢宏。整个殿宇上乘唐代遗风,下启辽、金寺院布局。整体结构采用五脊单檐庑殿式建筑,梁、柱枋、斗拱,木结构支撑着整个大殿,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单层木结构建筑,也是现今国内仅存最完好的辽代木结构建筑。

    我试图在大雄殿内寻找到奉国寺始建的文字记载,然而金灭辽以后早已将有关奉国寺的辽碑碑刻销毁殆尽。当我走近赑屃背负的一通通碑刻,终于在“元大德七年铭碑”上有了发现,注目欣赏那上面雕刻工整隽秀的字迹,仔细品读清晰可见的碑文,“宝殿穹临,高堂双峙,隆楼杰阁,金壁辉奂,潭潭大厦,楹以千计。非独甲于东营,视佗郡亦为甲。”“飞楼曜日以高撑,危阁倚云而对峙。旁架长廊二百间,中塑一百二十贤圣。可谓天东胜事之甲。”以饱满的热情,激扬的文字将“大雄殿”的盛大宏伟描摹的淋漓尽致,勾起了我对奉国寺建设之初壮观场面的无限遐想。数以百计的能工巧匠汇聚于宜州,夜以继日,夯土垒石,人抬肩扛,锯断斧凿,榫卯相嵌,精雕细刻。在锛凿斧锯声中,在砖砌泥塑之中,一座宏伟的典型建筑诞生了。

    奉国寺的木结构建筑是古代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是最为宝贵的遗产,它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在他的学术报告中盛赞奉国寺为“千年国宝、无上国宝、罕有的宝物。奉国寺盖辽代佛殿最大者也”。主持过奉国寺大雄殿维修的古建筑专家杨烈说,奉国寺是“中国古代辽(宋)以前保存至今最为宏大和最为完整的单檐四阿顶木构建筑,建筑规模是中国第一大雄宝殿。”古建筑史学家曹汛赞叹道“全国古刹千百座,奉国寺大雄殿是穷极伟丽的。”

    彩塑大佛无与伦比。七尊大佛,尊尊慈眉善目,仪态慈祥。端坐在须弥座上的释迦牟尼佛等六尊大佛通高九米,毗婆尸佛居中,通高九点五米。据说她摊开的手掌如磨盘之大,可容四个成年人团团围坐。神态各异、手持宝物、身高2.5米的肋侍站立在每尊大佛两侧。身高3.5米的彩色天王伫立于佛台东西两侧,面目威严,勇猛雄劲。它们构成了世界上最大、最古老、最精美的彩塑佛像群,实为旷世珍宝。

    梁架上四十二幅辽代“飞天”彩绘,美轮美奂,是中国极其罕见的最古老建筑彩画。“八菩萨”,“十八罗汉”像以及殿内的“十佛” “十一面观音”等明、清两代精美彩绘壁画,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演绎着历史风云的变幻。虽部分残缺,仍不失为我国壁画宝库中最美丽卓绝的艺术瑰宝。著名学者周德昌高度赞誉道“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国东北地区并不是中华文化中心,但是奉国寺却以它突出的特色和完美的遗存,使辉煌的中华文化通过建筑、雕塑、彩绘等艺术形式展现给他人。”著名鉴赏家、文物专家杨仁恺先生在《中国书画》中指出“奉国寺大雄殿梁架上彩绘依然保存很好,光彩夺目,其中的飞天造型特佳,犹存唐代风标,甚为稀见。”文物专家杜仙州说“梁架上飞天面相丰腴美悦,色调鲜明绚丽,是国内极为罕见的辽代建筑彩画实例。”

    走出大雄殿,我举目观瞻高悬于“大雄殿”屋檐下乾隆五年所制 “法轮天地”“滋润山河”(两匾高二点八米,宽一点七八米) “大雄殿”(高三点一米,宽一点五二米)三块巨匾,在蓝天白云之下,匾上双龙飞腾,活灵活现。浮雕透雕,刀法娴熟。笔力遒劲,气势不凡。三块巨匾均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质透雕牌匾,同被誉为“中华名匾”。

    奉国寺的建筑、雕塑、彩绘是古代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是文明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是先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奉国寺以它恢宏不凡的建筑风格,精美绝伦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海内外专家学者考察、研究、论证。奉国寺以其宏伟瑰丽、巍峨壮观而傲视天下,声名远播,跻身于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成为一张熠熠生辉的义县名片。

    “兵起,辽金遗刹,一炬列殆尽,独奉国寺孑然而在”,庚寅年武平大地震奉国寺毫发无损,解放战争中大雄殿内外落下的三枚美制“哑弹”……一段段传奇故事,为奉国寺增添了神圣玄秘的色彩。

    走出奉国寺,回望义县籍著名书法家康殷先生以奔逸超纵,神采奕扬的笔法题写的“奉国寺”匾额 ,我看到了一座奇伟雄浑的千年寺院正敞开博大的胸怀,伸展强劲的臂膀拥抱着世界,向世人展示它刚劲豪迈的气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