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心得体会
文章内容页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一个青年干部的感悟

  • 作者: 创业励志
  • 来源: 励志故事
  • 发表于2017-11-07 13:25:00
  • 被阅读
  • 这天,刚到中央党校学习的父亲给我来电话,饶有兴致地对我说:“我花了一天时间读完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你一定要看看,学习体会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这一天,我通宵读完了这本沉甸甸的书。

    总书记知青岁月的故事发生在40多年前,无论是梁家河、赵家河,还是延川、延安乃至北京,当村民们、知青们回忆起一个个鲜活有趣的故事时,我看到了一位扎根农村、扎根农民的朴实青年,看到了一位拥有家国情怀、执着追求理想的壮志青年,看到了一位忧民之苦、安贫乐道的大爱青年。作为一个在党办系统工作6年的青年来说,想不到我们党和国家的领袖在青年时代有如此强烈的使命感,想不到我们党和国家的领袖在青年时代有如此强烈的忧患意识,想不到我们党和国家的领袖在青年时代有如此强大的定力。

    一部好书的深厚价值是其中蕴含的思想和真谛。父亲与我交流,他说:“从总书记身上,能看到青年时代在艰苦岁月中磨炼出的品格意志,对人民的热爱,对事业的追求。一个人,一旦从小我中走出来,真正地树立起为人民谋利益的大境界,他就能坦然面对一切困难挫折。做一个大格局的人,恰恰要从小事做起,对每一个人都有一颗爱心,去关心人,帮助人。”

    我是一个从家门到学校门再到机关门的“三门”学生,经过严格的公务员考试和选拔进入省委机关工作我思想活跃,知识新鲜,干劲十足。但是,我缺乏社会经验,缺乏对基层的了解,对复杂社会的分辨能力也相对较差。从这本书中我了解到困难和问题发生于基层,解决困难和问题的方法、经验产生于基层,上面惠民政策最终也要落实、体现在基层。正如和总书记一批分到延川县插队的黑荫贵所说:“把一个干部真正沉下去做一个村的工作,了解情况并处理一些问题,把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真正落下去,确实能比较实际地、有针对性解决问题。”我想,把青春和智慧像雨露一般播撒在黄土地上,应该是每一个年轻共产党员所追求的理想。

    让奋斗成为青春的启明灯。不管一个人身处什么样的逆境,只要能积极地面对生活,无私地为他人奉献,抱有远大的理想,无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都能为人民服务,都起到重要的作用,直到成为栋梁之材。与总书记相比,我吃过的苦很少,走过的路较顺。我要从总书记的知青岁月里找寻奋斗的目标,克服困难,昂扬奋进。

    让奉献成为青春的燃烧棒。习近平总书记把七年的最美好岁月奉献给了黄土地、奉献给了老百姓。这种奉献足以启示青年人,要把奉献当作自己的人生追求,把“小我”凝聚成“家国”,把点滴真情奉献给人民。我要从总书记的知青岁月里找寻奉献的真谛,明确为人民的方向,把工作做扎实。

    让知识成为青春的羽翼。青年时期养成的不倦学习精神和良好的学习方法以及通过学习养成的思维能力,可以伴随人的一生,对人生各个阶段都起着作用、发挥影响。父亲在我成长的过程,一直用言行谆谆教诲我要多读书,读书不仅能学到知识和技能,还能提高自己的修养。书中有一个故事印象深刻,总书记刚到梁家河时,行李中有个不起眼的小棕箱,一位叫张太平的村民觉得这个箱子比较小,拎着就行了,不用放在平板车上谁知,他拎起来后就大声说:“这个小箱子看着不大,咋这么沉啊?”后来才知道里面装得满满都是书。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学习、阅读不是在象牙塔里进行的,而是在广阔天地之中与学习“无字之书”同步进行的。我要从总书记的知青岁月里找寻读书的精神,磨练意志、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增长才干,为走好人生道路积蓄力量。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广阔天地上的火热青春

    几天来,把《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前前后后读了三遍。每读一次,感受不同。

    因为经历相似,所以感觉亲切。我虽然没有经历知青岁月,但研究生毕业后,从大学生村官到基层公务员前后有5年都是在农村度过的。虽然工作地点与陕西有着不同的自然风貌和地理环境,但书中所描述的那些生活和劳动的场景却也总能把我带回到曾经的基层时光。习近平总书记他们蘸着酱油膏生吃猪肉的场景,让我想起我们几个村官大老远地赶集喝一碗羊汤的生活;慢慢熟悉扁担、连枷等生产工具的故事,让我想起在乡镇背着沉重的风力灭火机满山灭火的场景;散工后在窑洞集体看书的故事,也让我想起我们村官组成青年读书小组集体读书的场景。事非经过不知难,如今很多事情可以轻描淡写地来述说,但在当时经历的时候都可谓是充满艰难和血泪。今日的农村生活条件较之上山下乡那会儿已经有了很大改变,我们还尚且过得比较困苦,可想而知对于40多年前当时的习近平而言有多么艰辛。可以说,农村是青年习近平社会实践的第一课,正是因为亲身体验了稼穑之苦和衣食之难,才培养了其深厚的人民情怀;正是有了这些农村生活的磨炼和体会,才让其更加深入了解最基层农民的生存状态和国家现实状况。7年的知青岁月让习近平读懂了“生活”和“实际”这本大书,对后来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有着深刻的影响和启迪。

    因为知其不易,所以深受感动。上山下乡的生活,从相对优越的城市到贫困农村,从一个懵懂少年到辛苦农民,单单是生活就已经很困难了,还要饱受心理压力和精神磨难。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青年习近平不但没有消沉,还胸怀为民谋福利的抱负,踏实为群众做事。他真心为民,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想群众所想。建沼气、打坝地、挖井、办铁业社、代销点、缝纫社和磨坊等,桩桩件件都是从群众切实需要出发为他们谋划;他真情为民,办扫盲班,教识字,教读书,不会因为农民的无知而轻视他们。即使后来离开了知青点,还把当地群众当成亲人,急苦救难,只要找到他,不管是帮忙通电还是帮忙治病,二话不说都亲力亲为;他真意为民,考虑的不是个人的前途,更多的是如何扎根农村,多为群众做实事、做好事;他真正为民,公道正派,对人友善,善于做群众的思想工作,懂得调解矛盾的方式方法,做社教工作接地气,群众都爱听。正是这样的特殊历史境遇造就了习近平总书记特殊的品格和不凡的气质。时隔多年,读到这些历史回忆和真实故事时,内心满满的都是感动。

    因为有所启发,所以催人奋进。一书读罢,意犹未尽。书中讲述的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经历对今时今日的我们来说依然是很有借鉴意义。他用“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无困难”的豪迈,率先建成陕西第一口沼气池,在延川县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沼气革命的故事来告诉我们,年轻人要有强烈的使命感,要敢为人先;他用知行合一的实践来告诫我们,年轻人不论什么时候都要脚踏实地,不能忽视任何一件小事,口碑都是干出来的;他用随时随地、见缝插针读书学习的举动来教育我们,好学才能上进,对年轻人来说读书是最好的成长。随着时间的变迁,可能有些知识和信息会变化,但是通过读书养成的学习精神和学习方法,以及通过学习所养成的思维能力,是会伴随终身的,并对人生的各个阶段发挥影响和作用。

    掩卷之后,更是深思。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人的历史,却也承载着一个时代的记忆。每一代人可能会有每(教师节领导致辞_庆祝第33个教师节上的领导讲话稿)一代人的经历,每一个人也应该有每一代人的担当。作为年轻人,不能仅仅是享受前人创造的成果,而应该投身火热的社会实践,传承经验,经受磨炼,任重道远,让青春的生命不断升华。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当代青年的榜样党政干部的楷模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经出版,在广大党员干部和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和热议。究其原因,我以为最主要缘于本真的力量。掩卷而思,知青岁月的习近平,便在眼前活灵活现。其言、其行、其事,无一不是当代青年的榜样,党政干部的楷模。

    多维空间的历史再现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收入29位受访者的讲述实录,受访者中有年纪相仿、经历相似、一同插队的北京知青,有朝夕相处、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村干部和村民,有往来密切、广泛联系的社会各界人士。相同的事件、不同视角的叙述,该书以多维空间的历史再现,习近平陕北七年的成长史、创业史跃然眼前,令人感动,令人振奋。因为是访谈实录、真实讲述,犹若穿越时空、身临其境,特别是对一些陕北方言编者保持了原汁原味并进行加注说明,让有类似经历或仍然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倍感亲切、真实可触。

    懵懂少年的凤凰涅槃

    七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算长,可是对于一个人的青少年时期而言,却是从成长到成熟的关键。该书记叙述了习近平在延安插队七年的真实故事。一个在北京大城市过着优越生活的青年,突然间远离家庭、远离亲人,来到陌生、偏僻、贫困的延安农村梁家河,生活环境的巨大落差,长期艰苦的体力劳动,思念亲人的孤独寂寞,对于年仅15岁的习近平而言,无一不是巨大的挑战。面对现实,习近平没有退缩,经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和历练。在其他知青相继离开之后,他坚持到了最后,一干就是七年。从一开始的应付思想、中途回家又折返,到立志扎根黄土地、顺利度过“五关”、彻底融入梁家河,成为村民的领路人,真实再现了一个懵懂少年凤凰涅槃式成长、成熟的心路历程。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正是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苦历练,磨练了他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顽强的不屈意志,正如受访者曹谷溪说的那样,“陕北七年是近平一生最为宝贵的财富”。

    水乳交融的鱼水深情

    陕北七年,习近平与村民们一起住土窑洞、一起吃窝窝头、一起上山劳动,形成了他与老百姓之间水乳交融、难以割舍的鱼水之情习总书记后来讲:“上山下乡七年,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群众。”实录中记载,习近平插队期间哭过两次,一次是接到大姐去世的消息,他哭了,既是对大姐去世人之常情的悲情流露,更是对自己身处逆境、艰难困苦的悲痛发泄。另一次是村民送他上大学,全体村民自发地在他起床前就静静地站在他的门外,怕吵醒熟睡中的习近平、怕影响他休息,大家伙儿对这位即将离开的“主心骨儿”的感情是复杂的,大家内心深处既舍不得这么好的当家人离开,却又不想让年轻人一直待在山沟沟里耽搁前程。无论换作谁,起床开门看到这一幕岂能忍住眼泪?!多么朴实的老百姓,多么真挚的感情!难怪习近平后来说,“我的人走了,但却把心留在了这里。”

    可学可鉴的旗帜标杆

    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曾8次递交入团申请、10次递交入党申请,始终没有放弃,最终入团入党,体现出他对共产主义的执着信仰和对党的绝对忠诚;习近平利用工地休息及饭后、睡前拼命读书,老百姓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看书的样子,而读书学习成了习近平青年时代成长、成熟、成功的秘诀;当了村支书以后,习近平带领群众建沼气池、办铁业社、办缝纫社、打坝修地,无一不体现了他心系百姓、为民解忧的亲民情怀,特别是村民都爱听他讲话,说明他了解百姓疾苦,说出了真话、实话和管用的话,办成了许多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急事、难事。

    陕北七年,习近平干的都是现在年轻人觉得不起眼的“小事儿”,坚定信念、加强学习、多办实事等大道理党政干部们都懂,说起来也头头是道。但是,在现实工作中,这些“小事儿”党政干部究竟做了多少?那些懂道理的行动当代青年又有多少付诸实践?《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习近平的坚定信仰、吃苦精神、为民情怀、勤奋读书已然为当代青年、党政干部树起了一面旗帜,作为延安的青年、干部,我们应当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作为必备教材、案头书,认真学习领悟,沿着当年习总书记的奋斗足迹奋勇前进、砥砺前行。